?
中國科商網
一個小山村為啥集體經濟收入1年增4倍?
發布日期: 2023-09-08 10:09:19 來源: 四川農村日報


【資料圖】

高崗村生態茶園有5000多畝,合作社常年出售生態家禽、茶園套種的各種水果及各類農副產品。

瓦崗農旅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文化+家宴”模式。

“手里無米,雞鴨不理。”雅安市名山區百丈鎮高崗村黨委書記吳洪琴說起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歷程,感慨良多。如今村集體有錢了,民生事項更好辦,村容村貌也更整潔了。  高崗村地處深丘,村民以種植茶葉、獼猴桃等為生,多年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一直面臨無經營人才、無大資金投入等共性難題。  令人驚奇的是,該村去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10 萬元,同比增長了417%。他們是如何破局的?借智 村集體資產“死而復生”8月31日上午,記者跟隨吳洪琴來到高崗村知青農場尋找答案。村道邊,3個黑網遮蔽的大棚格外顯眼。  “村集體以前用幫扶資金建了1800多平方米的大棚種草莓,但是做垮了。2021年起,我們與專家合作搞大棚養雞。”吳洪琴介紹。  “哪里請的專家?”記者問道。  “我是本村的,養了 14年雞了。”養雞專家耿成君自豪地回答。  “土專家”養雞,用的是無污染的“發酵床”養雞的模式。  “你看全是粉粉,沒有一點臭味,也不惹蒼蠅。”走進大棚,耿成君一把抓起地上的鋸末,干爽的粉末落下,手上一點不臟。  原來,這是雞舍里引進的“發酵床”養雞模式,發酵床有 40 厘米厚,由鋸末、谷殼加上微生物菌種制成,雞排泄出的糞便及脫落的羽毛等,都會 被 微 生 物 及 時 分解。雞舍里不存糞便、不留臭氣,養出的雞也更健康了。“雞蛋干凈得很,根本不愁賣。”耿成君介紹。  記者在心里算了一筆賬:菌種花了一萬多元,加上鋸末、谷殼組成“發酵床”,再加大棚改造,一共投入 10多萬元。使用五六年后,這個“發酵床”會作為有機肥,以每立方米七八十元的價格被收走,還能賣5萬元。每年能出欄4萬多只雞,攤下來成本并不高。  “大棚養雞項目耿師傅的技術入股占一成。”吳洪琴介紹,耿成君還自己投資入股占了四成,村集體的土地、大棚和投資,一共占股五成。去年養雞凈利潤超過10萬元,村集體分紅不少。  同樣借智盤活的,還有原來閑置的一處村委會房產。也是以入股分紅的方式,把它交給本土經濟組織瓦崗農旅農民專業合作社使用。那處場地被打造為“文化+家宴”的群眾文化共享中心,可以搞文化活動、商貿服務,也可以承辦宴席。它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被納入了村集體經濟。借資 自然風光“高質量開發”開車經過村集體的水塘,記者發現有挖掘機正在施工。往遠看,水面平靜,垂柳依依,一個三面環水的透明房屋顯得很有情調。  “這個民宿水準高啊!”記者在心中感嘆。  吳洪琴介紹,這里就是回鄉創業人才韓飛擬投資3000萬元打造的“三灣塘”茶主題特色民宿。它正在持續建設中,修建已花了1500多萬元。  高 崗 村 有 5000 多 畝茶園,有山水風光,生態宜人,有“國家森林鄉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名頭,這些都是對投資人很有吸引力的優勢。“我們的村民很熱情很善良,投資人來村里考察,大家還邀請他去家里吃飯呢。”吳洪琴笑道,優越的軟環境也促成了村里的項目合作。  吳洪琴介紹,村委會引進的這一高端民宿,除了可吸納多名村民就近務工創收,也可擴大本村農旅品牌的影響力。此外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去年村集體從這個項目獲益80萬元,接下來每年還會有管理費等多項收益。  “未來集體經濟的發展還留了后手。”吳洪琴說,已對村集體資產進行摸排盤點,把零星土地、茶山、魚塘等,以短期承包的方式進行規劃處置,既有短期收入,又為將來引資留足空間資源。借勢 探索新的“增長極”  或許很少人知道,就在高崗村,有一個專門培訓全國鄉村干部的蒙頂山學院。它的全稱是四川蒙頂山合作社發展培訓學院,源于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與雅安市的長期合作,創辦于2021年2月,每年培訓鄉村人才數萬人次。今年4月雙方簽署第二輪戰略合作協議,要將其打造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農民商學院”。  借勢于蒙頂山學院的發展,高崗村正積極把“百丈·高崗”品牌農產品送進學院,再散播到全國各地去。“你看我們剛設計的這個商標好不好看?”吳洪琴把設計圖拿給記者看。  高崗村村委會還借勢于當下各網絡平臺的直播熱,搭建了一個多功能直播間。“按照‘黨建+電商+村集體’的思路,我們是雅安市第一個開展村集體網絡直播帶貨的。”吳洪琴自豪地說,大約每周播兩次農副產品直播,主要是村婦女主任出鏡,有時她也登臺嘗試。  不過,吳洪琴也感嘆直播人才難得。村里經常引入第三方入村開展直播培訓,并開放村里的共享直播間,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東邊不亮西邊亮。”吳洪琴自信地說,村集體經濟多條腿走路,今年的發展一定會比去年更好。  百丈鎮副鎮長鐘敏說,其實高崗村的成績并非偶然。當前名山區和鎮、村各級干部都很重視集體經濟的發展,村干部和黨員們都行動起來了,大家互學互鑒,大抓項目,全鎮的集體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去年全鎮13個村的集體經濟總收入是300多萬元,今年1至8月,這個數字已逾510萬元,增幅不小。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