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北京海淀明確預付費不是培訓機構的收入,機構不能自行動用
發布日期: 2021-03-24 16:13:08 來源: 北京日報

教培市場亂象引發各方關注,近日,海淀區教委出臺新政,明確預付費不是培訓機構的收入,機構不能自行動用;并規定,校外培訓機構申請線下復課時,必須配備資金“監管人”,預付學費存入監管銀行,按學生所上課時劃轉至培訓機構。

培訓機構“退費難”,很多家長都有切身體驗。推介時千好萬好,退費時千難萬難,“預付費”如同枷鎖,將用戶緊緊綁定。若不幸遇到機構“跑路”,學費更多半打了水漂。對此,雖然以前也有“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三個月費用”的規定,但總擋不住機構打折贈課等算法套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配備資金“監管人”,通過引入第三方提高預付資金的安全系數,有望從源頭上破解“退費難”,免除家長們的后顧之憂。

“預付費”是常見的營銷方式,卻也催動著行業冒進的虛火。不少培訓機構“利”字當頭,包裝名師、大做廣告、跑馬圈地,為的都是積攢人氣,進而大玩“推介—賣課—圈錢”的“金融游戲”。對賣課續班聚斂資金的關注多了,對教學本身的關注自然也就少了,一些老師一邊授課一邊還背著營銷指標。由此來看,卡住“預付費”出口,也是在為行業祛虛火,倒逼培訓機構提高教學質量,而非主要搞營銷、搞資本那套。

教培行業,既關系消費者權益,也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已超百萬,其中八成以上皆采用銷售驅動的運營模式,而線下培訓機構的平均壽命僅1.5年。這意味著,教培行業雖然體量規模日益龐大,但仍處于野蠻生長階段。倘若能以資金“監管人”改革為契機拿出一攬子舉措,推動行業從資質審核到收費體系,從教學內容再到售后服務全面轉型升級,讓培訓機構回歸教育本質,善莫大焉。

關鍵詞: 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