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各家網上平臺的“雙11”大促活動愈演愈烈。近日網上出現不少網促購物經驗分享,其中一些網友稱因為買完能退貨,所以可以“閉眼”下單。業內人士提醒,“雙11”網購退貨存在風險,消費者在付費、售后以及物流等方面都需多留個心眼。
參與“雙11”大促活動,雖然是我的消費我做主,加之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購7天無理由退貨”的護佑,但是也正如媒體報道,退換貨并非“零風險”,也就意味著,下單時還需要多謹慎。最簡單來看,“雙11”期間,由于訂單量大增,商家在商品檢查等方面容易出現疏漏,消費者買到有問題商品的概率增大,“閉眼”下單往往會埋下諸多隱患。
媒體報道的下列現象同樣須引起注意:如商品質量問題,消費者售后因沒有證據,客服多次推諉不作為導致過了7天,之后被告知已過退貨周期不予退換貨;商品本身有問題,退換貨卻仍需支付運費;一線客服的處理范圍及賠償權利較小,遇到消費者因售后商品造成損失需通過上級進行處理,以致過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期限等等。
面對“雙11”大促活動,消費者切忌太沖動,必要的消費警惕不能缺失。一是要關注價格方面是否存在貓膩,二是要了解商家商品的退貨規則,三是要注意留存消費證據。如果使用“賒賬服務”,也一定要多留心眼,如果忘記還款,可能影響個人信用情況;而部分打著“閃電發貨”的商家,也應考慮其真實性。
面對“雙11”大促活動中的退貨風險,相關職能部門也亟待行動起來。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作出修改,這也正需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積極作為,加強對網絡商品銷售者和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履行七日無理由退貨法定義務的行政指導,以及市場監管,以確保消費者退貨渠道通暢。
同時,電商平臺也須負起責任。不僅要依法依規制定退貨規則,而且須確保規則真正落實到位,以切實保護好消費者權益。比如,網絡商品銷售者收到退貨通知后應當及時向消費者提供真實、準確的退貨地址、退貨聯系人、退貨聯系電話等有效聯系信息。消費者退回的商品完好的,網絡商品銷售者應按規定向消費者返還已支付的商品價款。(楊玉龍)
關鍵詞: 消費
相關內容
- 一年燒掉上千億,社區團購退場玩家過半 a>
- 種牙集采預計降幅達八成,300億市場暴利幾何 a>
- 2021年四季度廣州二手住宅成交量先抑后揚 現翹尾行情 a>
- 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2022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 a>
- 52戶企業,體驗交房即拿證! a>
- 徐州稅務精細服務“組合拳”助力營商環境再優化 a>
- 大慶去年前11個月全市專利授權3771件 a>
- 黑龍江碳交中心平臺完成的首單排污權指標交易 a>
- 勵普教育:兩地公布2021年初中級經濟師合格線,低至70分! a>
- 2021年大慶油田完成油氣產量當量4300萬噸以上 a>
- 哈市今年擬謀劃項目200多個 a>
- 齊齊哈爾市共有65戶企業通過高企認定 a>
- 齊齊哈爾這些培訓機構都被納入“黑名單 a>
- 大慶至哈爾濱市機場班線增加至13個班次 a>
- 2021年大慶石化實現營業收入591.33億元 a>
- Kindle這樣單一功能的產品不太符合大眾消費習慣 a>
- 曾認為黃金“老土”的年輕人已成為黃金消費主力 a>
- 方正證券2021年在湖南證券經營機構的書面投訴量居首 a>
- 財信期貨2021年在湖南期貨經營機構的書面投訴量居首 大股東為財信證券 a>
- 收評:指數分化滬指跌近1% 新冠檢測板塊掀漲停潮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