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宋徽宗與《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
發布日期: 2023-09-09 09:47:24 來源: 百度新聞

《神霄玉清萬壽宮詔》(拓本局部)

作者:管仲樂


(資料圖)

我國自商周至現代,各種書法一直在發展、變化、革新、進步。中國書法有篆、隸、楷、行、草等字體。在藝術風格上,不同的時代和書家的書法又各有特點,構成了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繁榮燦爛的局面。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所創瘦金體便為個中代表。而現藏于海口市五公祠內的《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即為瘦金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年)撰寫了《神霄玉清萬壽宮詔》。先在京師神霄玉清萬壽宮刻碑,繼而以碑本頒布天下,在全國范圍內摹勒立石。然而,第二年朝廷即詔令“罷道學”,頒賜天下立碑之事便被擱置。許多地方未及勒石立碑,有的地方雖已勒石立碑,卻毀于戰火。時至今日,全國僅存海口、莆田、江油三處。通過碑文比對,三個碑記內容完全一致,唯“莆田碑”落款時間為“宣和元年八月十三日”,其余為“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

海口《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因孤懸海外,金兵鐵蹄未至,方得以保存。原立于海南瓊州府城的天慶觀萬壽宮,明正德《瓊臺志》記載:“宣和元年御詔碑,立于府城北郊天慶觀內萬壽宮,元代改稱玄妙觀。”天慶觀于清初坍塌,該碑于1983年移立至海口市五公祠,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高250厘米、寬130厘米、厚30厘米,首題“神霄玉清萬壽宮詔御書御制”。碑額被整齊斬斷,碑身四周刻有連續回紋,回紋間亦雕刻青龍,盤布四周,栩栩如生。碑座為赑屃形制。石質較粗,正文下部及邊框有不同程度石質風化現象較重,個別字跡及紋飾磨泐不清。

該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價值。陳寅恪先生認為宋代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書法藝術即為宋世造極者之一。宋徽宗所創瘦金體為書法史上獨創,隸屬楷書范疇。雕版印刷術誕生、普及以來,橫平豎直、棱角分明、周正挺拔的宋體字開始流行,傳聞瘦金體也在衍生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瘦金體秀美挺拔、鐵畫銀鉤、鏗鏘有力,展現了極強的個性。杜甫曾言,“書貴硬瘦方通神”,徽宗瘦金體即為“書貴硬瘦”之標桿。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也推崇瘦金體曰:“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非可以陳跡求也。”宋徽宗《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書于其三十八歲時,此時書法已臻大成。碑文16行366字,瘦挺爽利,筆法犀利、飄逸勁特,是迄今發現的見于金石著錄的宋徽宗瘦金體字數最多、最成熟的碑刻。并且,宋徽宗巧妙地將“道法自然”的思想融入自身的藝術創作當中,將藝術與信仰融合在一起,為書法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面貌。同時,該石碑形制巨大,重量達七噸,從碑石開采到磨洗成碑,從運輸到矗立,從碑首巨龍到碑座赑屃雕刻,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工匠智慧和精湛制作技藝。

隨著《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在海南的傳播,風云雷雨壇、城隍廟、靈山祠、南宮廟、雷廟、瓊崖神嶺廟、五娘廟、籮氏廟等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在島內興起,推動了海南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

此外,該碑刻也是秦漢以來中央封建王朝對海南行使主權的重要實物。宋徽宗經常通過碑刻傳達治國思想,其自謂“以碑本賜天下……以垂無窮”,又云“必有金石刻,以紀本末,而垂無窮”“刻文茲石,以昭厥后”,這說明徽宗深知石刻的垂遠意義。如,立于岱廟的《宣和重修泰岳廟記》,碑文記載徽宗陸續詔修岱廟,以示其重禮敬祖以及仁孝治國。《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作為官方御制碑刻,碑身雕刻龍的圖案,這不僅是祥瑞之物,也代表了皇權,徽宗借此傳達了他的思想,“體之可以即至神;用之可以挈天地;推之可以治天下國家,可使一世之民,舉得其恬淡寂常之真,而躋于仁壽之域”,并且可以改良社會風氣,“俾欲革末世之流俗,還隆古之純風”。

總之,《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在海南樹立的意義是重大的,代表著宋代的海南島已經納入中華禮祀系統,并與中原的聯系不斷加深,成了中華文明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作者系歷史文獻學博士、海南大學人文學院高聘副研究員)

來源:海南日報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