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面對這樣一種惡性腫瘤,能不能夠預防呢?
發布日期: 2020-11-13 09:32:02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中國,什么病是最嚴重的死亡原因?腫瘤。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腫瘤發病率數據,2018年全國有393萬新生惡性腫瘤患者,相當于平均每7.5分鐘就有一個人患癌,每天有1萬多人會發生惡性腫瘤。其中,大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治療效果并不明顯。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蔡三軍表示,大腸癌在診斷時候的分期對治療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二期可以達到80%,三期在60%左右。但是,在實際診斷的時候一期的腸癌只有10%,晚期腸癌的比率比較高。

“上海有一位著名的胃腸腫瘤專家,當他確診的時候已經是結腸癌合并肝轉移,雖然經過了中國目前最好的治療,他的生存時間也僅僅是兩年,所以早期發現非常重要,會有很好的效果。”蔡三軍說,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判斷,1/3的腸癌可以預防,1/3的腸癌可以治好,1/3的腸癌可以延長生命、改善生存質量。

做好三級預防

盡量減少發病

面對這樣一種惡性腫瘤,能不能夠預防呢?

據蔡三軍介紹,大腸癌的發生發展,從正常黏膜到增生息肉、腺瘤、早期癌和進展癌這樣一個過程,大概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長的一個時間,就給了我們一個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我們不應該喪失。”他說,“惡性腫瘤有三級預防的概念,第一級預防就是病因預防,第二級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發現,第三級就是臨床病人的規范治療。”

因此,一級、兩級預防的價值非常重要。一級預防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二級預防,篩查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篩查和普查能夠降低發病率。所以大腸癌在漫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我們是有機會通過篩查普查來早期發現,甚至于減少它的發病。”蔡三軍說。

具體來說,第一,改變生活方式,減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細飲食,減少腌炸、煙熏食品,增加蔬菜、水果、粗糧的攝入,減少吸煙、過量飲酒,加強運動,減少肥胖,適當地應用鈣、硒、阿司匹林這類藥物。第二,積極開展篩查普查早期發現。這是最重要的手段。積極治療癌前病變,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只要參與篩查

就會有所獲益

資料顯示,美國、英國等國家在上世紀開展了大腸癌的篩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根據不同的危險度選用不同的篩查方法,不在不同的危險度采用同一種方法,這樣會浪費很多醫療資源。

2011年,上海啟動了400萬目標人群的大腸癌篩查。2012年,天津開展了大腸癌篩查。2015年,廣東開展了大腸癌的篩查。2016年,香港開展了大腸癌的篩查……這些篩查只是在幾個大城市里開展,還沒能夠在全國開展。

據蔡三軍介紹,大腸癌的篩查方法有7種,包括大便隱血、乙結腸鏡、纖維結腸鏡、CT模擬腸鏡、磁共振模擬腸鏡、大便DNA分析和Septin9。“沒有任何一種研究方法優于其他篩查方法,只要參與篩查,都會有所獲益。”他說,“進行大腸癌篩查時要注意篩查年齡、區域經濟狀態和服務能力,以支持我們能夠開展篩查,并能夠獲益。”

外科治療主攻

化療放療有效

能預防的預防了,已經發生的大腸癌能不能治好?蔡三軍發現,很多病人在診斷明確以后都會發生以下過程。

先是否認,“我怎么會得惡性腫瘤?”然后是恐懼和焦慮,“我怎么辦?我的家庭怎么辦?工作怎么辦?我的未來怎么辦?為什么沒能夠早一點發現?”接著是郁悶、焦躁不安。但通過醫院就診,會逐漸接受。蔡三軍提醒,這樣一個過程需要周圍人的幫助。

蔡三軍表示,外科治療是大腸癌治療最主要的決定性手段。“可以講,大腸癌治療的5年生存率的85%到90%是由外科來決定的,包括腹腔鏡手術、內鏡手術、機器人手術都在腸癌的治療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他說,“但僅僅依靠外科治療是不夠的,腫瘤的內科治療也可以在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化學藥物治療。”

很多人一談化療就怕,覺得要掉頭發、要惡心、要吐,甚至覺得化療并沒有效。“其實醫生用化療的時候一定是經過證明可以提高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的。”蔡三軍說,除了化療以外,還有耙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種治療在提高大腸治療的有效率方面也有幫助,但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目前還做得不夠好。

此外,“放射治療是惡性腫瘤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它在進展期直腸癌的治療上,可以明顯降低局部復發率和提高生存率,同時在復發轉移腸癌里可以增加局部的控制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蔡三軍說。

按照指南治療

能得八十五分

蔡三軍表示,在惡性腫瘤治療中,要強調規范性治療,就是照著國家發布的診療指南進行治療。“按照這樣的指南去做,就可以獲得目前世界5年生存率的中位水平,簡單講,可以考試考85分左右,再結合一些經驗和綜合治療的話,可以達到90分。”他說。

此外,外科、內科、放療、內鏡、病理、影像、肝外科、胸外科等很多學科都牽涉到大腸癌的治療,所以一個好的治療計劃必須結合大家的智慧,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來保證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任何一種疾病,都不像過去單打獨斗了。”蔡三軍說,多學科綜合治療,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根據病人情況,所有的診斷完成以后,制訂治療計劃,比如,是先化療三次根據化療反應決定是不是開刀,還是要再化療三次再開刀,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避免不必要、不規范的治療,可以讓病人總體上獲得更好的結果。

快問快答

問:應該在多少歲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

蔡三軍:篩查年齡的選擇主要靠發病率的高低來決定的。簡單講,10歲到80歲都去查,檢出率可能是3%,如果是40歲到80歲,檢出率可能就到15%。花的錢大量減少,效果得到明顯增加。目前是采用50歲—74歲,為什么74歲以上不查了?雖然發病率很高,但期望壽命決定了,到這個時候再查出來,獲益很少。

問:篩查方式應該怎么選擇?

蔡三軍:在這7種方法里,最簡單、最常用的是大便隱血檢查,基本上70%左右可以通過大便隱血檢查來發現。通用的方法是,大便隱血檢查陽性了,再去做腸鏡檢查。

問:日常飲食中,哪些吃的跟大腸癌的發病率相關?

蔡三軍:最相關的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現在的菜大都是葷的。素菜比例要提高,腌的、熏的、炸的要減少。擼串,這個烤那個燒的,明顯不好。蒸的煮的是好的,生菜也是好的。

問:什么情況下應該去醫院做大便隱血檢查?

蔡三軍:一般到50歲就去查是最好的。有癥狀就更應該查,比如,到了40歲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了,過去一天一次,現在一天兩次三次,拉不干凈的感覺;過去大便蠻成型的,現在經常是稀的。另外,有些帶黏液帶血的都需要及時去看。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說大便帶血可能是痔瘡,實際上可能被耽誤了,所有40歲以上的人發現不舒服的時候,都應該認真去檢查排除腫瘤。除非明顯是劃破了,發炎了,那再考慮炎癥,其他的首先考慮腫瘤,因為現在腫瘤的發生率太高了。

問:是不是天天排便才健康?

蔡三軍:每天排便一到兩次是很正常的。當然現在便秘的人很多。便秘很難治,女性到四五十歲,20%—30%是有便秘的。兩天三天都不大便,肯定不好,希望通過各種促進排便的方法,保持大便通暢。

關鍵詞: 惡性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