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導致失眠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
發布日期: 2020-10-20 08:52:26 來源: 廣州日報

氣候變化也會過敏?深秋失眠怎么破

寒露過后,深秋已到。此時天高云淡,秋高氣爽。按理說,這正是可以讓人早點上床見周公的愜意時節,但偏偏有不少人吐槽睡不好覺,甚至無法入睡,徹夜難眠。

這是為何?又該如何破?

失眠的緣由說法不一

如果問專家,中醫會認為,秋季失眠多因夏季高溫炎熱,耗傷心氣,到了秋天就變成秋乏,導致腎氣不足,心火飄浮,因“心腎不交”而造成失眠。

現代醫療氣象學會認為,這是一種“氣候變化過敏”現象,從夏季的酷暑轉入深秋的寒冷,天氣的驟然變化容易造成某些人大腦分泌激素出現紊亂,進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失眠。

心理學家則認為,深秋失眠主要是情緒性失眠。深秋時節,秋風蕭瑟,落葉滿地,容易讓人產生悲秋情緒,這是很多人深秋失眠的一個重要誘因。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仍未道出導致失眠的深層次原因。

實際上,失眠是一種跨越季節、跨越時空的普遍現象,無論春夏還是秋冬,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許多人都深受失眠的困擾。

簡單來講,導致失眠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外因,二是內因。

杜甫有100多首“失眠詩”

外因是社會、環境因素。任何生活、工作上的壓力,氣候、睡眠環境的變化,都有可能導致失眠。

3000年前,某小伙子見到一個窈窕淑女,整天想著去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是單相思導致的失眠。

1000多年前,杜甫憫天下、念長安、思故鄉、憶往昔、嘆老病,導致長期失眠。在他的作品中,有100多首“失眠詩”。

唐代詩人張繼,在一個深秋的夜晚,泊船在楓橋邊,此時已是“月落烏啼霜滿天”,他愁緒滿懷,難以入睡。到了夜半時分,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更讓他徹夜難眠。

張繼失眠的原因,有人說是因進京趕考名落孫山,因而滿懷惆悵。有人說是因生活艱難、漂泊他鄉而失眠。不管具體原因如何,仕途、生活上的失意,再加上深秋悲涼的環境,導致了他的失眠。

腸胃功能與睡眠關系密切

失眠的內因,是指生理上原因。《黃帝內經》認為主要有三點:

1.“衛氣”夜晚“不入陰”導致失眠。人體的“衛氣”,是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華所化生,其運行有晝夜、陰陽之分。《黃帝內經》說:“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衛氣”白天“行于陽”是行于手、足三陽經脈,共循環25周。夜晚“行于陰”是行于五臟,也是循環25周。正常來說,“衛氣”行于手、足三陽經脈,人就會頭腦清醒不想睡覺,行于五臟則昏昏欲睡。但假如到了夜晚“衛氣”仍滯留于手、足三陽經脈而不入五臟,人就會夜不能寐。

2.“胃不和則臥不安”。《黃帝內經》說,“衛氣”從手足三陽經脈進入五臟的“門口”是手、足陽明經,即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如果這兩經不和,就會妨礙“衛氣”順利“入陰”,從而導致失眠。

由此可見,胃、大腸的功能正常與否,是影響睡眠的關鍵因素。

3.“神不安則不寐”。《黃帝內經》說“心主血脈”“心藏神”,其他四臟則藏魂、魄、意、志,而以心所藏之“神”為首。因睡眠也是人的神志活動表現之一,故睡眠實由心神所控制。

明代醫家張介賓說:“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又說:“蓋心藏神,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化之氣也。凡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是故神安而寐也。”表明“衛氣入陰則靜”的機理是“陽有所歸”,而心神正是“陽氣之宅”,故神安則寐。

這一點,也解釋了為何高敏感特質人群、焦慮癥、抑郁癥人群容易失眠,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神不安。

可從養生及醫療角度,對癥防止和治療失眠

如果腸胃不好,就要先把腸胃功能恢復好。平時多吃小米粥、山藥等養胃的食物,果蔬也要多吃。平時吃飯要有規律,以清淡為主。

氣血不足的人睡覺容易醒,外界有一點聲響,就會瞬間清醒過來。這類型的人要多吃點補血氣的東西,如紅棗、當歸等。睡前可以泡泡腳,喝點熱水。

肝氣郁滯的人入睡難,常常失眠多夢。想改善睡眠質量,首先要養護好肝臟,多喝養肝茶水,如金銀花、桂花、胎菊、蒲公英等,并適當服用益生菌。

腎不好的人也容易失眠,平時可多吃點補腎的東西。

長期嚴重失眠者則須服藥,中醫古方有治療心腎不交、水火不濟的黃連阿膠湯;治療心血虧虛、肝陰不足的酸棗仁湯;治療熱郁胸膈、上擾心神的梔子豉湯等,可供參考。

關鍵詞: 氣候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