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東莞轉型的“麻雀戰略”:“世界工廠”正批量制造“小巨人”企業
發布日期: 2023-08-07 14:27:23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王卓峰   東莞報道

著名經濟學家何帆曾提出一個“麻雀戰略”,指的是:麻雀它迎難而上,主動進入人的地盤,根據人類生活調整自己。

東莞正是一座善用“麻雀戰略”的城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憑借外向型經濟,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近年來,東莞則前瞻國際國內產業發展趨勢,不斷調整策略、迎難而上,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到先進“智”造的蝶變。

改變帶來的最新果實是,一大批經濟新物種涌現。根據工信部日前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東莞有81家企業入選,數量排名全省第三,與深圳、廣州一同成為“小巨人”最集中的城市。

當前,東莞已累計培育17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全球的制造業重鎮,東莞的專精特新“小巨人”正呈現出噴涌之勢。

這些企業通過搶占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節點乘“鏈”而上,推動東莞產業板塊從“單體突進”邁向區域集群崛起,企業發展從“單兵作戰”變成全鏈提升,促使東莞先進制造業迸發出更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經濟新物種涌現

“專精特新”的理念其實借鑒了國外的經驗,如德國培育“隱形冠軍”來支持中小企業國際化,使其成為細分行業領域的強者;日本實施“一町一品”計劃,造就了大批堅守本業和持續創新、執著于耕耘的“長壽企業”等。

德國“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曾經說過:“企業要想成為‘隱形冠軍’,就要立志成為全球市場中的佼佼者,同時要做到專精,唯有專精才能躋身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專精使得市場變小,那就通過全球化使市場變大。借助全球化,小眾市場也可以讓中型公司發展到很可觀的規模。這些是‘隱形冠軍’最重要的指導方針。”

如果說龍頭企業的多少,代表一個城市的既有實力,那么專精特新企業尤其是“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則是衡量未來發展潛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我們可以看到,從數字經濟到高精尖特,從低碳轉型到智能制造,“世界工廠”東莞不斷涌現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且走在廣東乃至全國前列。

入選第五批“小巨人”的中圖半導體,是國內規模最大的PSS制造商

在日前工信部新認定的3671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廣東省占了658家。從區域分布來看,東莞新增“小巨人”數量81家,排名全省第三,僅次于深圳(328家)、廣州(126家),剛好是珠海(43家)、佛山(38家)新增“小巨人”之和。

目前東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累計達172家。在東莞已有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70%以上的企業深耕細分領域10年以上,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50%以上企業主導產品在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超過40%。

從產業的層面來看,東莞這份“小巨人”名單也透露出一些新風向。

行業分布上,東莞此次入圍的企業超9成源于制造業。東莞的企業更加專注特長,領域較為聚焦且高端化: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產業三大領域新增的小巨人數量最多,分別為17家、19家、19家,總占比超70%。它們既是東莞實體經濟優勢的代表,也引領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專精特新”企業在很大程度上瞄準“縫隙市場”,在細分領域建立競爭優勢,憑借各自的“獨門絕技”在產業鏈上擁有一席之地,有效連接產業鏈的斷點、疏通堵點,這些企業將撐起東莞未來的先進制造業版圖。

“小巨人”培育密碼

一個城市盛產“小巨人”,背后適宜企業成長的產業生態、產業結構是根本。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成長與當地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發展密不可分,在制造業產業鏈完備、工業應用場景豐富的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量大傳統優勢產業中,東莞憑借著渠道優勢和技術優勢,培育出了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首先,東莞在產業升級方面占得先機。

東莞以“三來一補”起家,屬于外向型經濟。2008年,當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后,東莞意識到了短板所在。于是,一手引導傳統產業轉型,一手引進培育新興產業。東莞沉下心在產業升級上下狠功夫,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到先進制造的蝶變。

近年來,東莞也正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有望成為未來東莞“專精特新”企業的搖籃。

憑借區位稟賦,東莞產業協作和協同創新能力更強。西接廣州,東臨深圳,東莞同時受益于兩大一線城市的產業輻射。尤其是近年來,華為等龍頭企業的到來,推動了東莞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躍升。莞深經過多年不斷深化產業聯動發展,如今已形成“深圳研發+東莞制造”的產業協同模式。

2022年,東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9000家,居全省地級市第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0%,居全省第二,僅次于深圳。

扎根輕量型機器人賽道的李群自動化,在驅控電一體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二、國內第一。

最后,政策扶持力度也是東莞不能忽略的優勢所在。

在今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中,“小巨人”企業培育是一項重點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省—市”梯度培育體系,到2023年底全市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不少于13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不少于2000家,累計培育認定各級制造業單項冠軍50家以上。

有了明確的培育計劃,東莞也出臺了針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配套性扶持政策,在產業空間、稅收減免、獎勵補貼和企業信貸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扶持。

2022年,東莞出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到,新認定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此外,技術改造扶持的專精特新企業,單個項目最高資助100萬元。這種補助力度在省內處于第一梯隊。

更多“小巨人”從何而來?

以“麻雀戰略”的維度來看城市發展,如果說龍頭企業的多少,代表一個城市的既有實力,那么專精特新企業尤其是“小巨人”的數量,則是衡量未來發展潛力的參考指標。

根據東莞提出的規劃,力爭到“十四五”期末,東莞市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0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6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2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0家以上。

東莞未來的“小巨人”從何而來?

東莞的路徑是,一方面鼓勵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加快布局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一批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筑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目前,東莞擁有超166萬的經營主體,工業企業2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1.38萬家,均位于全國地級市前列。其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98%。

工信部數據顯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呈現出“六七八九”的鮮明特點:6成以上成立年限達10年以上;7成以上平均營收和利潤增速超過10%;8成以上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建研發機構;9成以上主導產品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直接配套。

這些特點,突顯了“小巨人”的發展韌性和產業鏈協同趨勢,也潛藏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獨角獸—科技領軍企業。

對東莞來說,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都有成長為“小巨人”乃至龍頭企業的可能。隨著這些企業壯大,它們能夠給城市帶來更多的就業、更多的稅收以及更高的GDP增長空間。

對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專精特新”企業就是東莞的科技之矛,對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業鏈薄弱環節有著重要作用。

東莞擁有高度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涉及34個行業和6萬多種產品,這是東莞制造業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砝碼。但其產業基礎能力建設仍然不足,產業鏈上“斷點”較多,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技術,存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不足等問題。

補強產業鏈條,突破關鍵技術難點,正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具價值的優勢,而這也恰恰符合東莞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階段需求。

所以,我們看到,東莞正通過數量眾多的“專精特新”企業,連接產業鏈的“斷點”,疏通“堵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最大限度地解決“卡脖子”難題。

有鳳凰,也要有麻雀,但更重要的是“鳳凰與麻雀齊飛”。借助鳳凰助力,最終“麻雀”也能一飛沖天,這正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于東莞競爭力的重要性所在。

在不遠的將來,在“小巨人”企業中,有望誕生新的科技領軍企業,從而讓東莞形成經濟發展和產業晉級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