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褪去華麗外衣,關鍵看“還剩什么”
發布日期: 2023-07-06 10:54:35 來源: 解放日報

作者:石韞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已告結束,而人們對電影的討論與思考仍在不斷持續中。


(資料圖片)

從本屆入圍金爵獎主競賽單元的參賽片來看,電影圈似乎刮起了一陣“復古風”,不管是劇本創作還是拍攝手法,都有意返璞歸真,摒棄了套路和炫技,追求樸實無華、冷靜克制地講明白一個故事、幾個人物。創作者們仿佛在傳遞一種信號:他們和觀眾都需要去思考,當電影褪去所有華麗的外衣——高明的劇作手法、璀璨的明星陣容、炫目的后期特效之后,還剩什么?還能做什么?

比如入圍的英國電影《火種》,坦白講,進電影院前我對它的期待并不高,因為提前了解過電影故事簡介,看到“絕癥”“死亡”這幾個關鍵詞,就預感會是一部按照慣例目的明確、用力煽情的電影,但看完之后,我頗為感嘆,認為它是近來不多見的、真誠而有尊嚴地講述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

《火種》的故事取材于導演身邊的真實事件。探討“死亡”的主題很常見,這個主題天然就是沉重的、煽情的,但主創團隊在寫法和拍法上都采用了輕描淡寫的手法?!痘鸱N》刻意避開了慣用的過度甜蜜和過度悲傷的催淚情節,選擇以一場安靜、凄美的英式友誼慶典為主線,設法用一種不激烈、不做作但溫柔、敏感的方式進行處理,顯示出每個人物最真實、自然的一面,以及男性之間的友誼、脆弱和親密,讓故事和人物都看起來平靜、克制。這么做,對主創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就好比川菜的巔峰之作是開水白菜,影片以最樸素平凡的樣貌示人,背后卻藏著深厚的內涵和頂尖的功夫。

另一方面,《火種》在創作上有意圖地展現男性的脆弱。我們現在常常提及影視作品中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實際上男性角色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他們也被單一地、標簽式地塑造——缺點都無關痛癢,但優點必須無限放大,要么滿足女性幻想,要么符合社會要求,比如霸總暖男,比如陽剛勇敢。但《火種》擺脫了這種刻板印象的做法,影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缺陷、脆弱都被細膩地刻畫在銀幕上,有人怯懦、有人犯傻、有人很糾結、有人很愛現,但這些缺點并不影響他們的男子氣概,相反,因為表現足夠真實,因為令人耳目一新,觀眾反而能更好地感受到他們的真情實感。比如影片中的男二,作為男主最親密的朋友,他一方面想讓男主以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最后的日子;另一方面又覺得應該聽從男主母親的話,嚴格控制男主的生活作息,以求讓他多活幾年。他的糾結、猶豫、掙扎充斥著人性真實的弱點,卻也將他對男主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就像國外影評人總結的:《火種》不去努力拉動心弦,卻是一部在喉嚨里留下腫塊的電影。另一部助大鵬斬獲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的中國電影《第八個嫌疑人》,也使用了相似的做法。它同樣改編自真實案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涉案金額最大的武裝劫鈔案件。當時案發后,公安干警雷霆出擊,雖然迅速偵破案件并追回大部分錢款,但主犯銷聲匿跡,21年后才落網。

這樣的大案、懸案是太典型的商業片素材,慣用路線是要么做成警匪動作片,要么做成燒腦刑偵片,相信觀眾掏錢買票也是奔著“追兇二十載”的抽絲剝繭或者酣暢淋漓的動作戲場面去的。然而,《第八個嫌疑人》選擇了不太尋常的第三條路——放棄了犯罪片慣用的戲劇化處理,比如最重要的懸念設置,真兇在開篇就自爆了,整部電影是在結果揭曉的情況下緩緩展開的,把重點放在了主角心理上,為觀眾娓娓道來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

這種做法相比主流的同題材影片顯得太過平靜,比起迷案追兇,主創團隊更關心的是那個年代廣東三線城市的時代背景,是犯罪分子一步錯、步步錯的人性展現。主角在長時間的漂泊隱匿中經歷的善惡掙扎,成了本片探討的主題。正如導演李子俊說的,他們想做到不是用大場面來吸引觀眾,而是把人性挖出來,給觀眾看到不同的警匪片。

有不少影評人覺得這種嘗試“貴在真實”,但也有觀眾表示“我奔著追兇二十載來,你就給我看這?”事實上,這種還淳返古的做法,對現在的觀眾確實是一種考驗,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網飛打造的快節奏、強情節、強人設套路,以及抖音單一化、碎片化的敘事模式。不過習慣歸習慣,觀眾一邊看一邊也吐槽現在的影視作品懸浮套路、沒有邏輯,那么當市場上出現一些試圖詮釋“現實是最佳編劇”的作品時,我們能不能多給一些耐心和思考呢?

其實,不管是套路還是反套路,都是為作品服務的方式方法,成熟的套路可以保底,質樸的真誠能夠加分,所以我個人認為這股“復古風”是好事,這些主創團隊的態度和理念應該被更多地關注到,并成為返璞歸真搞創作的一些好例子。畢竟,不只觀眾討厭千篇一律、浮躁浮夸,創作者本身也難以忍受這些,所有人想要看到的都是真正的百花齊放。(石韞)

關鍵詞: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