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數百年的排樁見證了周口漕運文化的輝煌和如今沙潁河通航的復興
發(fā)布日期: 2022-04-15 13:34:56 來源: 大河網-河南日報

對漕運文化有著很深研究的周口市民劉傳生,講述周家埠口遺址情況。河南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李玉坤 攝

□本報記者 方化祎 河南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于揚 李玉坤

4月13日,沙潁河與賈魯河交匯處,隨著沙潁河水位的突然下降,河水與河坡間一排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木樁露出水面,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這里是周口市文物保護單位“周家埠口遺址”所在地。那排露出來的木樁,正是數百年前清朝時期打下的碼頭“排樁”。

這排沉寂了數百年的排樁,執(zhí)著地守護著沙潁河,見證了周口漕運文化的輝煌和如今沙潁河通航的復興。

有風吹來的時候,沙潁河水泛起漣漪,水浪溫柔地拍打著岸邊的紅石板,也沖刷著那排木樁。歲月滄桑,在木樁上留下明顯痕跡,木樁表皮出現了一些腐化、脫落,它們深深扎根于水面之下的泥澤中。若不是這次施工需要沙潁河水位下降,人們很難尋覓到這排木樁的蹤影。

岸邊,周口市文物保護單位“大渡口碼頭遺址”的石碑靜靜矗立。大渡口碼頭遺址就是周家埠口碼頭,而“周家埠口”,就是周口這座城市的雛形。

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說,周家埠口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大約600年歷史。但目前尚存的、這次露出水面的排樁,經初步查看并結合史料分析,應為清朝時所建。“排樁的作用,一個是防止河水沖擊堤岸,一個是支撐碼頭的臺。人們上下船裝卸貨物,從碼頭的木板臺上通行,下面支撐的就是這些木樁。”

周口市博物館里珍藏的一段碼頭排樁,是市委宣傳部原調研員岳獻甫生前在周家埠口遺址處采集并捐贈的。那段木樁上還附著許多河蛤蜊外殼,成為漕運文化的“活化石”。

目前,周口市已經在遺址岸邊,劃定了文物保護范圍。等開閘放水后,這些木樁將重新被淹沒在水下與空氣隔絕,反而是無氧狀態(tài)下一種保護。

今年60歲的劉傳生,是河南省攝影金像獎(紀實類)獲得者。從1981年參加工作開始,他除了記錄周口城市的變遷之外,還對周口深厚的歷史文化尤其漕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并進行鉆研。

“周口最早是個渡口,商貿交易功能還不健全。后來發(fā)展為埠口碼頭,這樣一來,來往船只行到周口時,船商和船工不僅可以靠岸歇息,還可以上岸住宿、吃飯等,久而久之,埠口碼頭附興起了商鋪,最終形成了集鎮(zhèn)。”劉傳生說,根據史料記載,清道光年間,周口的商人商號數量超過千家,年經營額達500萬—600萬兩白銀。

600萬兩白銀是個什么概念?據《清實錄》記載,1842年清朝全年財政收入為3714萬兩銀子,那么,600萬兩銀子相當于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得天獨厚的水運資源,讓周口擁有了“聚寶盆”。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周口的漕運貿易到20世紀初期開始衰落。直到2009年,沙潁河航運才逐步恢復。

如今,在距離“周家埠口遺址”下游大約25公里的地方,一個現代化的港口物流產業(yè)集聚區(qū)已經崛起。今天的周口中心港碼頭,不僅恢復了往日的航運輝煌,而且航運水路越走越寬,開通了周口港至太倉港、淮安港、上海港等6條集裝箱航線,并于去年7月份開通了周口港至美國洛杉磯長灘港集裝箱航線。今年2月19日,周口港又開啟了到非洲加納特馬(TEMA)港的國際物流新通道。

關鍵詞: 數百年的排樁 周口漕運文化 沙潁河通航 周家埠口遺址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