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跑步不是追求速度或者里程而是鍛煉身體
發布日期: 2022-03-14 10:45:00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敲黑板

1. 此“跑步”并不等于彼“跑步”

2. 如果你有運動手表可以看心率的話,可以用180-年齡,再根據你的身體狀態上下浮動5%-10%,最后計算出來的心率就是你比較合適的慢跑心率,你就可以卡著這個心率,每次慢跑40分鐘來進行慢跑訓練

“我跑不動,當年小時候測試800米(1000米)的時候,差點沒過關!”“不行,不行,我肯定跑不動,時稍微走快點都呼哧帶喘的,別說跑步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們現在要跑的 “跑步”,和當年小時候的體育測試不是一回事,每個人都能輕松跑個5公里。如果不行,并不是你不行,而是因為你跑太快了!

此“跑步”并不等于彼“跑步”

要的是循序漸進

跑步不是一件難事,是鍛煉身體的尋常又有效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跑起來。

首先,此“跑步”并不等于彼“跑步”。這里我們所說的跑步,和當年的體育測試不是一回事,是慢跑,不是一定要跑出一個達標成績的體育測試,而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尤其是心肺功能和耐力而進行的慢跑。其次,我們不比跑多快,不比跑多遠,而是講究循序漸進、逐漸提升,友好地鍛煉身體。

你身體基礎好,起步可以跑7分、6分甚至5分的配速,我心肺功能差,我可以慢慢跑,八分、九分甚至十分的配速也一樣很棒,只要慢慢跑起來。不用和別人比,只要你每次能堅持跑夠40分鐘,你就能在跑步中逐步提高身體素質,堅持3個月后,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不給自己設限

每個人都能輕松跑個5公里

很多人提到跑步,會提到“我不行”“跑不動”等,事實上,往往這些想法要么是有了比較心——覺得自己“跑不快”,要么就是自己對自己不信任,給自己設限了。當你放下比較心,同時不給自己設限,不告訴自己“跑不動”,不追求速度,不和別人比快慢的時候,再把呼吸、節奏等基本動作做到位,每個人都能輕松跑個5公里。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第一次跑步,也是第一次跑5公里的經歷和感受。2015年5月的某一天清晨,我應一好友之約來奧森和他見面,到了之后才知道他約了當時的新浪副總裁大A、聯想LM等3人一起跑步。

就這樣,從來不曾跑步的我,欣然加入他們的隊伍,開始告別體育課之后的第一次人生跑步。因為知道我第一次跑步,大A就帶著我們幾個慢慢跑,一邊跑,一邊示范基本的動作要領,呼吸節奏和跑步節奏統一,提起核心,用核心即腰腹的力量帶著身體往前,腳掌全腳掌輕輕落地并迅速往前翻滾……在他的不斷示范和調整中,三公里不知不覺過去了。記得當時,當我聽到手機跑步軟件報了3公里后,心里震驚和意外的同時,立刻覺得跑了這么遠好累了,呼吸開始越來越急,越來越重,失去了節奏……大A跑到我身邊說:“放松,來,跟著我把呼吸調整一下,不用這樣緊張,每個人都能做到跑完5公里,沒問題的。”大A再次調慢配速的同時,也再次告訴我,沒有所謂的撞墻點,撞墻點更多的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設限,每個人都能一次跑完5公里甚至10公里。我按照他的呼吸節奏和步頻,調整自己的呼吸和步頻,果然,一會兒就恢復了正常,并最終順利跑完了人生第一個5公里……

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大A指導呼吸和步頻節奏,一路堅持始終穩穩地慢慢向前,我多半是跑不下來。如果我和大A他們之前是認識的,也跑不下來,因為可能在3公里以后就耍賴宣布跑不動了……

跑步不是追求速度或者里程

而是鍛煉身體

如果你跑不動,除了上面提到的自己以為“跑不動”——自己給自己設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你跑太快了,以至于心肺系統和身體耐力跟不上自己。

那么,多快的速度與身體是匹配的?要跑多慢才是沒有“跑太快”?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評估。

第一,如果你有運動手表可以看心率的話,可以用180-年齡,再根據你的身體狀態上下浮動5%-10%,最后計算出來的心率就是你比較合適的慢跑心率,你就可以卡著這個心率,每次慢跑40分鐘來進行慢跑訓練。第二,如果沒有運動手表,那就以你在跑步的過程中,能不能順利說話為判斷。如果你跑的過程中,感覺有點吃力,但還是能順利說話,就按這個配速一直勻速慢跑即可。

如何找到自己合適的節奏和配速,建議大家還可以看一本書:國內跑步界大咖、也是我的跑步老師之一譚杰所翻譯的《耐力》,想科學、健康跑步的,不妨買來看看。

總之,要記得,跑步對現在的我們而言,不是追求速度或者里程,而是鍛煉身體。我們不比跑多快,不比跑多遠,而是比誰跑的長久,誰能一直堅持循序漸進地去鍛煉身體,去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北京青年報)

關鍵詞: 你的身體狀態 進行鍛煉身體 進行慢跑訓練 合適的慢跑心率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