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重慶市已在中心城區新選址街道中心52個
發布日期: 2021-09-27 15:16:18 來源: 華龍網

街道和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但長期以來,街道和社區的服務設施建設存在布局分散、配套不齊全、使用不方便等突出問題。

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發布《城市街道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規劃導則》,對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的分級分類、服務范圍、選址布局、規劃設計標準、建設和管理進行了明確。

為從源頭上補齊民生短板,提高城市公共服務品質和效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還制定了《重慶市中心城區推進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實施的規劃要求》(下稱《規劃要求》)。

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應當如何規劃打造,市民將享受到哪些便利?9月26日,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對此進行了解讀。

社區生活圈

統籌考慮居民生活慣等

日常公共服務不出街道,基本生活服務不出社區。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是以城市街道和社區為服務范圍,統籌布局街道和社區級管理、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公益公共服務設施,以及便民商業、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活動空間、交通設施和其他社區服務設施的“小微中心”。

《規劃要求》提出,立足社區生活圈理念,規劃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的服務范圍應與街道和社區治理范圍相協同,與設施服務能力、服務人口規模、服務半徑相匹配,結合行政轄區界線、自然地形、規劃道路、隸屬沿革、居民日常生活慣等進行統籌考慮。

比如,街道中心規劃服務人口規模10萬人左右,適宜的服務半徑為1000米左右,步行時間約20分鐘;而社區家園規劃服務人口規模1.2萬人左右,適宜的服務半徑為350米左右,步行時間約10分鐘。

1:1規劃布局

中心城區將新建392個社區家園

《規劃要求》中明確,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的規劃布局,應選址在人流集散點或服務人口重心附,結合現狀街道和社區級其他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布局,方便居民就使用。

原則上每個街道建設1個街道中心、每個社區建設1個社區家園;規劃有組團中心的街道,街道中心應結合組團中心進行布局;規劃有街道中心的社區,其社區家園應與街道中心組合設置,避免功能重復。

同時,鼓勵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與交通、教育、游憩、商業等設施相鄰布局,統籌考慮公共空間、地下空間利用,加強各類設施的步行關聯度和使用便捷度,就滿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交通、教育、文化、醫療、體育、休閑等需求。

按照上述原則,目前,我市已在中心城區新選址街道中心52個;新選址社區家園392個。

生活更便捷

配置7項便民設施

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有哪些規劃標準?

上述負責人介紹,每個街道中心集中配置的設施包括街道公共服務中心、街道辦事處、派出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服務中心、街道文化中心、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等7項設施,占地面積應不少于1.5公頃,建筑面積不小于15000方米,還應配置不小于4500方米的室外健身廣場。

其中,還對各項功能適宜的建筑面積作了說明,如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不少于2000方米。

而每個社區家園集中布局的設施包括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警務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室、多功能運動場、菜店(價超市)等7項設施。建筑面積不少于3000方米,還應在室外配置用地面積不少于1000方米的多功能運動場和不少于500方米的老年人活動場地。

此外,鼓勵在街道中心、社區家園內部增加青少年培訓、親子教育、幼兒托管、四點半課堂、圖書閱覽、博物展覽、體育運動、戶外游樂等特色功能和服務;進行無障礙設計;合理組織交通、停車等需求等便民化、人化的設計。

新聞多一點

已建成區域這樣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既有城市街道和社區,可以結合街道級和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的實際分布和服務能力,逐步優化調整公共設施的服務范圍。

如已建成區域應以現狀街道或社區為單元,開展危舊房、棚戶區、低效產業用地以及老舊小區、老舊產業功能區、傳統商圈、特定歷史文化區等重點區域和對象的城市更新,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制定社區規劃或更新規劃,通過新建、改造、購買、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引導街道和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相對集中布局,形成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

同時,挖潛老城區存量土地資源,優先利用存量用地建設“一站式”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特別是優先利用條件較好的舊工業廠房。空間資源緊張的區域鼓勵通過空間共享、分時段開放等方式補足各類設施需求,探索多途徑開發建設街道中心和社區家園的規劃模式。

關鍵詞: 選址 街道 中心 重慶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