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和倡議保護極小種群物種。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我省在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措施和保護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較大突破。亞洲象、滇金絲猴、西黑冠長臂猿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松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余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華蓋木、滇桐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
率先開展極小種群物種保護
“小陶,快帶上望遠鏡來園子!”近日,接到孫衛邦老師的電話,陶麗丹拿上望遠鏡就直奔昆明植物園裸子植物園。透過望遠鏡,陶麗丹看到了一顆飽滿的棕色松果,還有綠色的果皮、翠綠的松針,內心非常激動。為了這一天,植物學家已經足足等待了12年。
“2009年播種,2012年定植,它比我還早6年到研究所。”陶麗丹說。陶麗丹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實習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孫衛邦是她的老師,同時還是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巧家五針松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990年首次發現,現存野生植株僅34株,分布于昭通市巧家縣藥山一條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坳中。自發現以來,巧家縣、云南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實施多個搶救性保護項目,通過野外種子采集、種子萌發實驗、幼苗栽培等過程,開展了科學研究、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工作。
經過多年努力,巧家五針松已累計實現人工繁育近7000株,保存幼苗幼樹5000余株,其中繁育移栽存活3000余株。2021年8月10日首次在昆明植物園結實,標志著巧家五針松遷地保護初步成功。
巧家五針松保護所取得的成效,是云南省多年開展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所取得的眾多成果之一。
“種群數量少、生境狹窄或呈間斷分布、人為干擾嚴重和瀕臨滅絕,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最顯著的四個特點。”孫衛邦介紹,云南生物物種豐富,但受威脅種類比例也很高,且很多物種種群很小,保護任務艱巨,需要基于國內外物種保護研究與保護實踐成果,提出一個符合中國國情且能指導物種種群水平搶救性保護的摡念,推動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開展。
據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05年云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和倡議保護極小種群物種。2008年2月,我省批準實施《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列入其中。隨后出臺了《關于加強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若干意見》,“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程”成為十大保護工程之一。
2009年1月,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行動18個項目開始實施。2010年3月批準實施《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年至2020年)》和《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緊急行動計劃(2010年至2015年)》,提出要采取積極且有針對性的拯救保護措施,開展極小種群物種生存狀況、致瀕因子等基礎調查和人工繁育研究;對野外種群及其生境采取有針對性的改善、恢復和保護措施;消除或減緩物種致瀕因素和不利影響,實現極小種群物種生境改善、種群數量穩定或增長。
構建極小種群物種保護體系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已故的復旦大學教授鐘揚經常這樣說。他曾舉例說,獼猴桃于1904年由英聯邦國家來的“植物獵人”在湖北宜昌農村意外發現,他們覺得它成熟后味道非常美,而且有一種特殊的風味。他們當時從樹上剪下來20多根枝條帶了回去,后來傳到了新西蘭,科學家用這些枝條培育出了新西蘭非常重要的獼猴桃品種。獼猴桃成為了新西蘭第一農業產業。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島發現了一種叫野稗的野生稻子資源,通過反復的選育,終于得到了雜交水稻。
孫衛邦說,許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具有藥用、食用、保健、材用、工業原料、觀賞等價值,一些種類還在生物演化史上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種類的基因資源猶如潛在的“綠色金礦”,將會被人類不斷發掘利用。可以說,拯救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是保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生物資源。
通過多次資源調查,云南省獲得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種群現狀和受威脅因素等基礎數據。此后,云南“量體裁衣”探索和實踐了多樣化的保護措施。
就地保護,是指設立保護區(保護小區或保護點),保護分布于自然保護地以外的種類或種群及其生境。以彌勒苣苔為例,該物種于1906年在彌勒發現,之后消失了100年,于2006年在石林圭山國家森林公園再次被發現。石林圭山國家森林公園于2014年建立了石林縣彌勒苣苔保護小區,保護小區設置永久性標牌、宣傳牌、防護欄、巡護路,協同村委會一起開展彌勒苣苔保護小區的管護工作。通過項目的實施,彌勒苣苔由最初發現的640株增至2000株,生境由當初的150畝擴大到300畝。
遷地保護,是把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的一部分(種子、組織器官、離體培養物、DNA遺傳物質等)或通過人工繁殖的植株,遷移到其自然生境以外的條件下,活體保存這些植物種質資源的方法。云南省突破了36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難題,已對61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了人工繁殖基礎上的遷地保護。昆明植物園從2015年開始建設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該專類園已構建了44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遷地保護種群,在昆明植物園早期進行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華蓋木、滇桐、云南金錢槭、萼翅藤、富民枳、漾濞槭等種類已開花結實,標志著這些種類的遷地保護取得了初步成功。
近地保護,是對分布區極為狹窄、生境極為特殊、分布點極少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通過人工繁殖并構建苗木數量和種群結構,在其分布區周圍選擇氣候相似、生境相似、群落相似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進行定植管護,并逐步形成穩定的種群。云南藍果樹、西疇青岡、華蓋木、滇桐、巧家五針松等9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了近地保護試驗。
回歸自然(包括增強性回歸)是拯救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重要措施。云南省積極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回歸自然與種群重建試驗示范工作,構建了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回歸種群。
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我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極小種群物種植物蒜頭果,如今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被稱為中華神經酸樹,廣南縣聯合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油茶研究等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全國率先實現了98.2%高純神經酸的工廠化生產,開發的神經酸凝膠和壓片糖果兩款產品已投放市場。
通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的實踐與探索,云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體系,多元保護模式日益完善;采取“科技支撐單位+基層林業部門”聯合實施的方式,突破了過去單一靠政府預算的籌資方式,通過“政府—科研機構—非政府組織”合作,形成以科技為先導和支撐,以法制建設和資金投入為保障的資金籌措機制。
基于過去10余年的系統調查和拯救保護工作,云南省對2010年批復實施《規劃綱要和緊急行動計劃》中62個目標物種進行保護現狀評估。評估表明,華蓋木、毛果木蓮、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針松、云南藍果樹等13個物種已通過實施綜合保護措施實現了搶救性保護;2種物種的分類地位存疑;發現了17種野外現存數量較多,不需要進行搶救性保護;8種因未找到野外種群不能開展保護工作;22種尚未實現搶救性拯救保護,需要納入《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版)》中繼續實施保護。
相關內容
- SMM鎂錠現貨快報:跌勢不止 鎂價持續承壓 a>
- 天天視訊!國債期貨收盤多數上漲,30年期主力合約漲0.23% a>
- 飛利浦美股盤前漲超11% 環球快資訊 a>
- 焦點熱訊:寧波色母(301019)4月24日主力資金凈買入1.07萬元 a>
- 在岸人民幣兌美收盤報6.8985,較上一交易日跌87個基點 a>
- 環球今頭條!要把馬斯克踢下臺?特斯拉股東聯名上書!啥情況? a>
- 713分考上清華,收到通知書時正在工地搬磚,如今他的去向定了 a>
- 潮鳴_關于潮鳴介紹 a>
- 雙子座是幾月_關于雙子座的生日_天天新要聞 a>
- 微速訊:草船借箭故事簡介_草船借箭講的什么故事 a>
- 【世界聚看點】斯通表示定理_關于斯通表示定理簡介 a>
- 最新消息播報:杭州發布五一假期出行提醒這一天將迎來大流量 五一假期高速免費通行5天 a>
- 焦點信息:全方位嚴守耕地紅線 a>
- 江西首個市場化知識產權維權互助基金啟動 a>
- 華星創業:公司獲得虛擬人物設計、開發和運營授權,將會基于《三體》的世界觀進行虛擬人物開發 a>
- 觀熱點:華星創業:公司在《三體》世界觀的框架內進行產品設計和開發 a>
- 優彩資源: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8萬噸/年(二期)項目 ” 總投資約為4,148.94萬元 環球熱議 a>
- 連續13年國際市場份額第一 中國造船業三大指標一季度繼續領先_焦點要聞 a>
- 中科微至2022年凈利降146% 2021上市即巔峰超募14億 a>
- 當前頭條:用讀書充實生活 前行的腳步會更有力量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