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五成家長遭遇居家陪學困難
發布日期: 2020-11-09 10:45:36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五成家長遭遇居家陪學困難

2020年新冠疫情對傳統教育產生了巨大沖擊,也為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契機。停課不停學的居家學習,學習場域在學校和家庭之間隨時切換,教學模式轉為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使師生雙方和陪學家長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分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2020年6—7月對全國29個省份13.4萬中小學校長教師及176.6萬家長疫情期間家校共育情況的問卷調查,有助于我們了解現狀,查明問題,積極應對后疫情時代家校共育的新課題。

 

疫情期間家校共育現狀呈現

“三多三少”特點

疫情期間,中小學家校共育表現為:事務性工作多,教育性內容少;學校主導、家長配合的單向行為多,家校平等交流、雙向共育行為少;教師線上教學問題多、學生自主管理行為少。

家校共育內容:事多育少、以同代異。

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家校共育內容主要集中在家校相關信息、學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抗疫與品德發展這三個方面,事務性內容比較多,與學生學習成長、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少;教師幾乎是將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照搬給家長,忽略了家校共育的主體有別、方法有異、分工有度的指導思想,教師與家長在家校共育內容的評價上差別較大。

就家校共育的內容(3點記分,1、2、3分別為“從不”“偶爾”和“經常”)而言,教師自我評價值為2.54,略高于家長2.45的評價值。

在學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家長與教師分歧較大。49.9%的教師認為自己“經常”提供“心理輔導與咨詢”,但只有29.5%的家長認為學校“經常”提供“心理輔導與咨詢”;同樣,提供“線上學習方法”(教師為67.9%、家長為53.2%)“親子閱讀指導”(教師為48.8%、家長為39.4%)“家庭教育知識”(教師為55.1%、家長為47.6%)和“親子關系指導”(教師為50.01%、家長為43.7%)等方面,家長認為學校“經常”做的比例都比教師自評低。

在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方面,家長認為學校“經常”進行的比例為52.4%,比教師自評的62.5%低10.1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孩子未能適應居家線上學習的教學方式,倉促上陣的線上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孩子學習問題增加;同時,長期共處一室使教養方式不良家庭的親子關系緊張,親子沖突加劇,家庭心理輔導需求劇增。而學校提供的心理輔導咨詢無論是內容還是頻率都不能滿足家長需求。二是突然、被動開展線上教學的教師,本身也面臨著迅速適應線上教學方式、應對教學管理新難題、處理家校關系新問題等挑戰,很難及時回應家長的多樣化訴求。三是疫情前家校關系疏離、家長對學校信任度低、家校溝通不暢的學校,疫情期間家校共育工作同樣不能讓家長滿意。這些問題是中小學家校共育理論研究薄弱、制度建設不完善、政策支撐不足、學校實踐不力等問題在疫情中的集中反映。

家校共育行為:單多共少,以單代共。

疫情期間的家校共育行為,表現為學校主導多、家長主導少;家長配合多、學校配合少;單向要求多、雙向交流少;教師自認做得多、家長認為做得少。家長評價均值為2.16(3點記分),教師自我評價略高(2.29)。

美國學者愛普斯坦將家校合作活動類型歸納為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愿服務、在家學習、參與決策、與學校社區協作等6個方面。調查顯示,在在家學習、參與決策和相互交流這3個方面,家長與學校的看法差別較大,家長評價明顯低于學校評價。

在相互交流方面,52.9%的教師自評與家長有單獨交流,但認可“與教師單獨交流”的家長僅為22.1%,二者的差距高達30.8%。“教師線上/實地家訪”(教師自評為37.7%、家長為20.7%)“參加家長互助小組”(教師為29.4%、家長為18.0%)等數據,也反映出家校之間的溝通行為并未滿足家長需求。

在幫助家長方面,“要求家長反饋孩子在家行為表現”的教師為55.4%,而僅有30.2%的家長認為自己被要求“反饋孩子在家行為表現”,差距高達25.2%。57.7%的教師“要求家長反饋孩子在家學習情況”,而僅有34.3%的家長認為教師“要求家長反饋孩子在家學習情況”,差距達到23.4%。在參與決策方面,“對學校提出意見”一題的家長評價為28.6%,教師為43%。

相互交流單一單向、共育評價差異較大、學校事務家長參與度低,表明很多學校并未真正打開大門,建立家長(社區)積極參與、家校共育共建共治的現代學校,實現學校治理體系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家校共育效果:學生成長一般,家庭配合不力。

內容單一、方式單一,家校協同偏差、家長配合不力等現狀,顯示出疫情之前學校未建立起家校共育長效機制,導致疫情期間呈現問題放大和疊加效應。家長評價孩子的成長狀況均值為2.7,略高于2.5的中間值。數據分析發現,家長教育能力不能適應學生在家學習的需求,居家學習困難重重;教師認為家長對學生線上學習配合不夠;學生線上的學習紀律、作業完成情況均遜于線下學習。

調查顯示,51.8%的家長認為自己“指導不了孩子的學習和作業”,48.9%的家長說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陪孩子學習,28.5%的家長“管不住孩子”。這顯示出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不力,并把家長不該承擔的任務強行推給家長,導致家長挫敗感較強。

對于線上學習效果,六成教師否認家長配合得好,認為學生紀律和完成作業情況不好的教師均為七成。同時,調查發現,教師認為線上教學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學生不適應”(65.2%)。

學生不適應,實質是孩子難以面對新挑戰、不會自主解決新問題,是社會適應力不足的表現。家長管不住,是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體現。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應發揮專業優勢,在家校共育中實現合作育人與家長家庭教育指導同步,這樣才能實現家校攜手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目標。

多元舉措推進后疫情時代

家校共育體系建設

疫情期間居家學習實踐,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以及家庭的“育”。可以預見,后疫情時代的家校共育,從教育理念、制度設計到學校實踐,必將發生深度變革。

教育理念更新:創建大教育理念引領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教合一”新格局。構建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有機補充的教育體系,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育人。

學校制度變革:打造開放包容、多元共建的現代學校。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把學校作為一個開放組織,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在文化建設、學校管理、課程改革、教學組織、學生發展、教師培養等方面,最大限度調動家庭和社會參與積極性,重構家校關系,努力構建地位平等、多元協作、動態平衡的“太極型”家校關系,創新家校協同育人模式,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

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家校溝通與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做好家校溝通,進行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應成為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標準應增加教師家校溝通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的專業要求,在教師職前培養課程體系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導相關內容,提高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培育健全人格:家校共同培養人格健全,學會自我教育的時代新人。后疫情時代,學校和家庭應目標一致、分工明確、協力育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支持者、共學者,引導學生成為課程設計的參與者、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學習過程的建構者和個人學習的主導者。家長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保障者,為學生成長提供精神動力、心理支持和環境保障,培養人格獨立、自主管理的自我教育者。

強化過程評價:構建家校共育督導評估長效機制。把學校開展家校共育工作納入學校督導評估工作中,把家長學校建設納入中小學整體工作計劃之中,建立以教師、家長和學生為多元評價主體,以表現性和發展性評價為導向的家校共育評價制度,引進第三方評估來監測評估中小學家校合作情況。

加大財政支持:努力保障家校共育經費投入。各級政府應將學校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撥付專門經費,加大財政投入購買專業服務,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家庭教育工作,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支持的家庭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關鍵詞: 陪學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