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南陽發(fā)現(xiàn)遠古較高規(guī)格甚為罕見的祭天壇
發(fā)布日期: 2020-10-23 11:25:39 來源: 大河網

2020年10月15日,在南陽市臥龍區(qū)謝莊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雕刻著“旦”和“月”兩個巖石文字的日月祭壇,南陽理工學院副教授孫保瑞經過深入研究認為此壇為遠古較高規(guī)格甚為罕見的祭天壇,進一步向世人展示了南陽地區(qū)在遠古時代燦爛豐富的文明。

該壇為圓形祭天壇,巖石南北長39米,東西寬27.5米,壇直徑1.7米,以壇為主體,壇下方鑿有菱形圖案,寓意生殖崇拜,壇上方正中位置刻有通天石階,石階兩端,也就是壇頂?shù)哪媳眱山牵謩e雕刻著“旦”和“月”兩個巖石文字。在壇北端。有三塊弧形石頭,邊緣經過修正,石頭頂部刻有數(shù)個大凹穴。其中一石頭側面被鑿成凹圓面,直徑一米,下部被泥土覆蓋。孫保瑞說,這種結構的巖石文化在南陽許多地均有發(fā)現(xiàn),為祭坑遺存。壇的南面有梅花圖,一個大凹穴,周圍環(huán)繞著三組五至六對凹穴組合符號。該巖石文化點內容豐富,特別是由“旦”和“月”巖石文構成的日月詞組,體現(xiàn)了遠古人對日月星辰的崇拜與敬重。

圓形祭天壇

“旦”巖石文符號

“月”巖石文符號

《説文解字》: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屬皆從旦。該巖石文“旦”字符,直徑20厘米,屬于甲骨文類型。像太陽從地面升起,意為天亮,也有“日”之義。巖石文“月”字符是一個挖鑿的圓凹槽,直徑20 厘米,槽內南面較深,在光線下呈現(xiàn)出月牙形狀投影,一目了然。“月”字型尚不成熟,但是它們都是古人“觀物取象”的見證。正如《說文解字》中說:“象形者, 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 日、月是也。”

孫保瑞所繪日月祭壇示意圖

孫保瑞說,祭壇是祭祀活動的重要載體,是氏族部落首領溝通天地、祈求風調雨順的祭天圣壇,也是世俗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與神靈對話的精神活動平臺。從制作形制分析,此次發(fā)現(xiàn)的帶有“日、月”二字的祭壇是高規(guī)格的祭天壇,亦可稱為日月壇,這種刻有文字符號的祭壇在南陽乃至全國先秦文化遺存中都是首次發(fā)現(xiàn),從文字符號內涵上豐富了祭天內容,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孫保瑞說,南陽地區(qū)留存了古代眾多的巖石文化遺跡,其所處年代跨越了夏、商、周直到春秋時期,其范圍分布在伏牛山脈以及南陽盆地眾多地區(qū),展現(xiàn)了遠古祭祀活動的頻繁和社會制度化的形成,說明那時的中原地區(qū)已進入高度文明的繁榮時代。

關鍵詞: 南陽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