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國內首次實現流散石質造像文物“數字修復”
發布日期: 2020-09-27 09:35:42 來源: 大河網

9月23日,在位于洛陽市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將3D打印的原比例佛首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代表著國內首次實現流散石質造像文物“數字修復”,也讓龍門石窟流散在外的文物踏上了“數字回歸”之路。

等身立佛“身首合一”李礪瑾攝

去年5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杰和副研究員焦建輝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有5件館藏文物來自龍門石窟,但尚未確定之前所在的具體位置。隨后,龍門石窟研究院和上海博物館展開合作,對5件文物造像進行復位研究。

當日完成復位的佛首是楊超杰和焦建輝確定原處的第一件文物。這件佛首高40厘米、寬30厘米,1957年被上海博物館于北京購得。佛首面龐渾圓、眼部微鼓的典型盛唐造像特征,讓工作人員確定其出自奉先寺區域,但奉先寺區域頭部缺損的等身立佛有近40尊,具體位置需進一步確認。

焦建輝根據佛首后部碴口的橫切面近“V”形的特征,在查看了奉先寺所有頭部缺損的等身立佛后,發現北壁金剛力士外側下層圓拱形大龕的3尊立佛居中者能與之對應。他們又依據上海博物館提供的三維數據,經過虛擬拼接,確定佛首就是居中立佛的缺失部分。

除了該佛首,還有3件上海博物館館藏佛教造像通過數字修復“回歸”龍門石窟,分別是出自古陽洞的兩尊北魏交腳菩薩像以及出自萬佛洞的一尊唐代天王頭像。

原龍門研究所所長、今年81歲的溫玉成說,奉先寺的等身立佛是唐朝開元年間高力士等內侍宦官為唐玄宗祝壽所造。20世紀二三十年代,龍門石窟被大規模盜鑿,很多精美石刻散落到歐洲、美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等地。截至目前,有8件流散文物回歸龍門石窟,散落海外的仍有120多件。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目前研究院已和國內外多所大學、博物館開展了合作,為更多龍門石窟流散在外的文物尋找“回家之路”,通過數字技術復原石窟藝術,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關鍵詞: 數字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