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鄭州二七塔究竟因何而建?
發布日期: 2020-07-23 14:46:14 來源: 大河網

“鄭州二七塔最初是木塔,并不是二七大罷工的紀念塔,而是1951年在鄭州舉辦的一次物資交流會所建。”近年來,談到二七塔誕生的歷史,這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

然而,這個頻繁出現在官方、傳媒以及學者表述中的說法,很可能是一個誤會。

連日來,為搞清楚二七塔最初的木塔因何而建,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采訪了鄭州資深文化學者、二七塔歷史研究者,并向健在的百歲鄭州老領導求證,關于鄭州二七木塔的歷史開始變得清晰。

二七塔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二七塔最初是木塔,是配合省物資大會臨時建的

聳立在鄭州二七廣場的二七紀念塔,是鄭州的地標性建筑,是代表鄭州的重要城市符號。隨著媒體宣傳的普及,人們或多或少地知道這座二七塔,最初是一座木塔。

而在相關的報道中,這座木塔多被視為,配合1951年在鄭州舉辦的河南省物資交流大會而建的臨時性建筑。

鄭州市志對1951年河南省物資交流大會的記載。

比如在一篇講述二七塔歷史的新聞報道中,是這樣表述的:

一篇關于二七塔歷史的新聞報道

那時,木塔上還寫有標語: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或許是因為離火車站近,或許是因為旁邊就是二七烈士司文德、汪勝友英勇就義的地方——長春橋,普通市民誤以為那是一座紀念“二七大罷工”的紀念塔,于是,“二七塔”這個稱謂就沿用了下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木質二七塔。資料圖

1971年夏天,一場風雨過后,屹立了20年的木塔轟然倒地。群眾自發要求建立新塔,當時的鄭州市領導決定重建二七塔。這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見到的聯體二七塔。

這個說法流傳甚廣,包括百度百科等多篇二七塔的文章中,均有提及。在鄭州市二七紀念館對外的講述中也引用了類似表述。

比如一篇文章就援引鄭州市二七紀念館副館長高麗的介紹:關于這座木塔的文字記載實在是寥寥無幾,人們關于她的具體來歷的記憶也相當模糊。有人說當時的木塔是一個城鄉物資交流大會的臨時性建筑,就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原來只是一個博覽會的臨時形象建筑一樣,用過之后按原計劃是要拆除的。可是因為這木塔建在了當年烈士的鮮血浸染過的地方,大家不約而同地都認為修建木塔就是為了紀念在罷工中犧牲的烈士,所以木塔被保留下來了。

二七塔展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查詢了鄭州二七紀念館官網,在虛擬展廳“二七紀念塔今昔”的介紹中,提及了木塔:1951年,為配合當年召開的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在二七廣場中央修建了一座高15米的木塔。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座木塔成為鄭州人心目中的“二七紀念塔”。

文化學者提出新說法:木塔最初便是為紀念二七烈士而建

最近,大河報河之洲記者的微信視頻號“鄭知州”,推出了一個《二七塔與鄭州》的歷史回顧短片,其中也引用了上述說法。

在看到視頻后,鄭州資深文化學者、作家趙富海給記者打來電話,特別提醒說:“最初的二七木塔也是為了紀念二七烈士而建,并非許多人誤以為的配合物資交流大會所建。”

趙富海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2014年10月20日,他在訪談鄭州老市長王均智和老統戰部部長朱翔武時,才得知這個說法,“當時我也很吃驚”。

趙富海回憶說:“當時98歲高齡的王均智說,1951年有一位叫秦岱的干部,建議在二七廣場建一個木塔,塔頂豎一紅星,像克里姆林宮的紅星一樣,紀念二七烈士,大家都贊同,后來還向全國發征集紀念塔標示,可見二七工運在全國的影響,有了二七廣場,有了燈塔,鄭州的城市規劃還參加了在英國舉辦的城市規劃展,受到好評。”

木質二七塔。資料圖

趙富海說,朱翔武也談到了建塔紀念二七烈士一事。“他說,秦岱很了不起,建木塔紀念二七烈士,說明心中有工人階級,有革命先烈。”趙富海說,他還曾赴京采訪鄭州首任市長宋致和,也得到印證。

當年的當事人均表示二七木塔為紀念二七烈士而建,為何流傳出來的說法卻完全不同?

趙富海說:“好多人認為木塔為物資交流大會(民間又稱“騾馬大會”)而建是一種誤會,許多人是依據木塔曾寫有‘發展經濟,保證供給’的字樣,而想當然地主觀認為,這個說法波及面非常廣,影響也很深遠,以至于影響了文博界的認知。”

二七塔老照片。資料圖

7月20日下午,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聯系了鄭州市二七紀念館從事二七塔歷史研究的學術部龐倩華。聽完這個新說法后,她很吃驚:“這我還真的第一次聽說,關于木塔大家都是認為是為省物資交流大會而建的,包括許多二七塔歷史文化的書籍也是這樣寫的。”

鄭州百歲老領導:建木塔是為了紀念二七烈士,用了物資大會邊角料

迷霧重重,為得到第一手資料,大河報記者輾轉聯系到當年參與二七木塔建設決策的當事人。

7月21日上午,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鄭州市老市長王均智家中采訪。老人已經是105歲高齡,但身體健朗,思路清晰。王老1951年從洛陽市長任上調往鄭州擔任副市長,1956至 1968年任市長。

王均智老先生,曾擔任鄭州市長,今年105歲高齡。

在得知記者采訪來意后,王均智老先生說:“1951年,省物資交流大會在鄭州召開。在長春路(后改名為二七路)北頭蓋了大平房做展示區。在大會之前,鄭州市就想建個塔,但當時財政收入很少,沒有條件。這次會議后,鄭州市利用省物資交流大會剩下的邊角料木材,蓋了一個木頭塔,就是為了紀念二七烈士。”

當時有沒有想到二七塔后來會成為鄭州地標?王均智說:“當時沒想那么遠,當時是叫‘紀念塔’,后來逐步叫成了‘二七紀念塔’。木塔之后,也在籌備重新修建二七紀念塔,還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到全國多地學習。”

朱翔武老先生,曾任鄭州市政協副主席,今年101歲高齡。

曾任鄭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共鄭州市委副書記的朱翔武老先生,今年也已經101歲高齡。他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回憶說:“當時開物資交流大會時那里建了一個環島,鄭州過去也沒搞過‘轉圈圈’這種交通形式,中間沒有東西,有人提出建個塔,來紀念二七烈士,當時這個木塔也在物資交流大會起到了布置環境的意思。不過,當時沒有命名說是二七塔或者二七紀念塔,是群眾后來叫起來的。”

對于這段歷史,鄭州二七紀念館館長張江山對大河報記者說:“木塔最初是因為物資大會而建,還是為了紀念二七烈士而建,有很多種說法,還沒有定論,包括鄭州市志也沒有明確記載,因為已經過去很多年,一些健在的當事人說的也有出入,所以在沒有當年政府文件印證的情況下,很難下定論,需要再進行研究。”

關鍵詞: 鄭州二七塔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