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教1、初教6、殲8……也許你對這些“明星”飛機早已經耳熟能詳,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們的設計者名字:顧誦芬。作為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奠基人之一,顧誦芬一生默默耕耘,只為做成一件事,那就是“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從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一飛沖天,到國產大飛機C919翱翔碧空,以顧誦芬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勇于創新,推動了我國航空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立志航空報國
顧誦芬出生于江蘇蘇州一個書香門第,祖父顧元昌在書法上頗有造詣,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大家以為顧誦芬長大后一定會繼承父親的事業,致力于弘揚傳承中華文化。然而,一場戰爭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在中國國土上狂轟濫炸。當時顧誦芬就暗下決心,“如果沒有飛機,我們國家將來還是要受人欺負,我長大要設計飛機,保衛祖國”。
顧誦芬的理想與祖國的發展同頻共振。195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動力學專業。畢業那年,正是抗美援朝的關鍵時期,我國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航空系畢業生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
初創時期,新組建的航空工業局主要任務就是修理、仿制蘇聯支援的各型飛機,顧誦芬被分配到制圖組,每天的工作就是描圖、抄數據、翻譯蘇聯圖紙……按照當時蘇聯飛機的設計規范,只有設計局才有權更改飛機設計,而當時中國的工廠充其量為復制廠,無權改動設計。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都會寫報告給蘇聯航空工業部,等待回復,可是常常一等就是大半年。
一無所有,一窮二白,受制于人,這樣的滋味不好受。從那時起,顧誦芬就認定:航空報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自力更生。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這個目標就像一團火焰照亮了他整個人生。
顧誦芬夢寐以求自行設計制造飛機的理想正與中國航空工業的決策者不謀而合。彼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需要建立強大的空軍,需要創建強大的航空工業,也需要培育獨立自主的航空科研和飛機、發動機研究、設計以及制造的能力。1956年,沈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義無反顧離開了北京,來到沈陽。他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設計一種噴氣式中級教練機的氣動布局。當時,蘇聯設計的飛機進氣道在機頭。為了提升性能,顧誦芬大膽打破常規,采用了兩側進氣。經過反復試驗,飛機用時1年零9個月就首飛成功,比日本、捷克、波蘭等國先于我國設計的同類飛機提前了1年多。
在殲8飛機的研制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殲擊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后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殲8飛機的研制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制,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
辦法總比困難多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說,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
對于引起振動的原因,專家們看法不一。當時,試飛員鹿鳴東的一句話令顧誦芬大受震動——“你們就大膽試,需要我怎么飛,我就怎么飛。”“試飛員可以為了祖國的戰機獻出生命,科學家為什么不可以?”顧誦芬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找出問題所在。
據飛機空氣動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天回憶,由于顧誦芬的另一位師長——殲8飛機首任總設計師黃志千不久前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顧誦芬的愛人江澤菲曾和他約定:不再乘坐飛機。
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顧誦芬無畏生死考驗。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他說服領導、瞞著家人,三上云霄。他后來說,上天的風險確實比較大。為了觀察清楚,兩架飛機必須保持近距離等速飛行、間距在10米左右甚至更近,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設想。但顧誦芬根本沒考慮這些,一心只想著解決問題。
在7000米高空,顧誦芬舉著望遠鏡細細觀察,用照相機拍攝飛機的動態,他還創新性提出在殲8飛機后機身和尾翼上貼毛線條,把毛線條的流動情況詳細地記錄下來,以判斷產生振動的原因。“辦法總比困難多,這話到啥時候都沒錯。”通過仔細觀察,他們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改進相關技術,加裝了整流罩,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
向航空科技的巔峰攀登,總是面對一個接一個的困難和挑戰。顧誦芬認為,如果說科學家有什么超能力,那就是遇到難題,總是記在心里,反復思考,反復試驗,直到最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年事已高的顧誦芬一直沒有停止思考。“航空工業如何突破‘卡脖子’的關鍵專業和技術問題,相信一代代科學家直面問題,潛心鉆研總能找到答案。”顧誦芬說。
一生以書為伴
顧誦芬一生酷愛讀書,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以外,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
顧誦芬認為,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好多事情你要做,那就不能憑空想,必須找一些材料,需要認真讀書。另外,只讀書不去用、不去想,那是空的;不讀書,凈想事兒也是空的。”
讀書還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一次,為了解決殲教1機身兩側進氣的難題,顧誦芬專門從沈陽跑到北京找資料。“北航圖書館白天學生在用,所以我只能晚上騎一輛借來的自行車去查資料。”顧誦芬回憶,為了盡可能準確,他用硫酸紙把圖描下來,自己動手“影印”。顧誦芬說,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不學不行啊。
為了縮小航空技術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顧誦芬努力學習外語,他英語基礎本就很好,加上工作后仍然堅持學習,口語、筆譯等方面在全行業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參加工作后,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又自學了俄語,親自翻譯和校對了大量書籍和資料;為了拓展知識,他還自學了日語和德語。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回憶說:“他的腦子對資料的儲存真不亞于一臺計算機。每當我在工作中碰到一些技術問題,他都能立即給出NASA或AGARD報告號,我一查,果然是要參考的內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天則贊嘆:“他就像一個活圖書館。之所以有這個本領,一是他勤奮學習,抓緊一切時間讀書;二是他有驚人的記憶力,看過一遍就記住了。”
直到現在,顧誦芬在北苑陳舊的辦公室也仍像一座“書的森林”,而他能清楚地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甚至記得每一本書的內容。如果有人來找他探討某項技術,他會站起來走向書架,幾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書或刊物,翻到某一處,指給來者看。就在這樣一個狹小簡陋的環境里,他敏銳地關注著國際航空前沿科技發展的動態,思考著未來的發展。他說:“現在科技發展快,不學習就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了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盡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
相關內容
- 當日拘留15人,達成執行和解400余萬元 天門法院“谷雨掃賴”大快人心_全球消息 a>
- 導演多納斯馬爾克大師班發表演講:“中國是世界電影的未來”-世界時訊 a>
- 環球看熱訊:16位航天員簽名墻亮相中國科技館 a>
- 中關村論壇將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專場論壇 a>
- 老將"秀操作",最新調倉曝光! A股下一站主線在哪?_世界速看料 a>
- 中信建投:通信行業持倉仍處低位,持續推薦光模塊及ICT設備、液冷 a>
- 國盛證券:伴隨國央企“修煉內功”的扎實推進,長期估值修復潛力仍大 動態 a>
- 美國迪士尼公司開始新一輪裁員計劃 a>
- 東吳證券:MLCC供給端出清,行業處于周期反轉前夜 a>
- LVMH市值一度超5000億美元,今年以來漲幅超30%!LV老板身家近2110億美元,登頂世界首富 a>
- 【重磅前瞻】A股年報披露收官;油價或調整;多國公布一季度GDP 熱聞 a>
- 五一假期,成都旅游要嘗的6種小吃,本地人也愛吃,好吃不挨坑 a>
- 環球通訊!春風吹破琉璃瓦 明日冷空氣攻入內蒙古帶來大風雨雪天氣 a>
- 亞洲第一家嘉悅里!無論是風格還是軟硬件都十分出彩-焦點資訊 a>
- 春游臨江之精品旅游線路推介五:鴨江生態之旅(下游) a>
- 視訊!十重大禮重磅推出!2023湖南車展“看車有禮 購車有獎” a>
- 2023上海車展:出乎意料的錯峰亮相 靜評日產全新一代逍客-今日快訊 a>
- 每日速看!河北平山:傳統文化“牽手”課后服務 a>
- “課外書”有講究:義務教育階段如何“讀好書”?|天天報道 a>
- 環球簡訊:防災減災須臾不可松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