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系列報道 依法治網 筑牢青少年網絡保護屏障
發布日期: 2021-10-13 15:17:48 來源: 人民網

作為數字化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青少年是互聯網虛擬空間里的“原住民”,是各種應用平臺上最活躍的群體。

如何為青少年塑造更加健康的網絡環境?日前,在2021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青少年網絡保護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呼吁,應依法持續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塑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護航青少年網絡安全,要不斷彰顯法律的力量。”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任賢良表示,構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網絡生態,要進一步織密織牢網絡安全保護法律之網。任賢良認為,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一樣需要秩序,針對網絡空間亂象和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要堅持立法與執法相統一。

今年6月,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新增網絡保護專章,從法律層面為未成年人用網安全保駕護航。“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不同主體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的職責和措施,以實現涵蓋線上線下的全方位保護,開啟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新篇章。”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杭元祥表示,加強未成年人法律保護是其中的關鍵。

杭元祥建議,要一體貫通履行網絡保護、家庭保護、社會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等各個方面法律措施,構建多元的保護體系,筑牢網絡防線,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關于進一步推動青少年網絡安全法治環境建設,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建議,一是做好不同層級的法律的銜接。針對青少年用網安全,我國已經形成了不同層級的立體化法律體系,但如何做好線上與線下、家庭與學校等各層面的銜接,仍有待完善與探索。二是做好精細化的立法工作。比如:對于游戲時間限制,如何執行、誰來監督?對于未成年人直播打賞行為,實踐中如何定性?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細化、明確。

為支持青少年健康用網,國內短視頻、直播、游戲等平臺紛紛推出“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統”。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看來,這些舉措仍處于探索階段。未來相關法律實施應該注意六個問題:第一應當擴展理解未成年人模式的設置目的;第二應當認識到未成年人模式的提供是一項強制性法律義務;第三未成年人模式的提供應成為一項普遍義務;第四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必須簡單便捷、容易操作;第五應當更為積極地理解未成年人模式建設工作;第六應當注意應用法律責任條款處罰違法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

近年來,利用網絡侵害青少年權益的犯罪行為明顯增多。對此,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檢察廳二級高級檢察官郭斐飛說,在依法懲治犯罪行為的同時,應注重對受到網絡侵害的未成年人進行多元救助,比如推行一站式救助工作機制,可以有效避免二次傷害問題,同步提供心理疏導、經濟救助等支持。

關鍵詞: 國家 網絡安全 宣傳周 系列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