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堅持系統思維,持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發布日期: 2021-10-12 15:17:09 來源: 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毛同輝認為,實現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關鍵。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務須堅持系統思維,多措并舉,協同發力,久久為功,標本兼治。為此,要持續把好“入口關”,為市場健康發展引入源頭活水;始終暢通“出口關”,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新生態;加力加快“補短板”,不斷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實現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關鍵,否則高質量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0月9日,是《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發布一周年。一年來,經過注冊制改革、退市制度改革、上市公司治理、嚴格監管執法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我國上市公司總體面貌發生可喜變化,公司質量提升向前邁進一大步。主要表現在:

一是上市公司“體量”不斷壯大。截至2021年9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數量為4506家,市值近87萬億元,涵蓋了國民經濟90個行業大類。上市公司家數、市值分別位列全球第三位和第二位。

二是上市公司“體能”不斷增強。上市公司已成為我國經濟的“創收擔當”和“創新擔當”。實體上市公司數量僅相當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但利潤總額相當于一半。2020年,實體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萬億元,相當于全社會研發支出的42%。從半年報披露情況看,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兩年分別平均增長16%、17.6%,營收增速較規上工業企業高出8.1個百分點;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兩年平均增長21.9%,專利數量較年初增長7.4%。

三是上市公司“體質”不斷向好。經過專項治理,目前,上市公司風險總體收斂。截至2021年6月底,風險類上市公司數量較2019年底下降32%。存在大股東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問題的上市公司整改完成率超七成,股票質押風險也得到實質性緩釋。在退市改革大背景下,一批“問題公司”被動態出清。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上市公司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需整改,主要包括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不規范,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等違法違規問題仍有發生;一些已經喪失持續經營能力或嚴重違法違規的公司滯留資本市場,沒有及時出清,嚴重制約資源配置效率;董監高履職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獨立董事獨立性不夠;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一些上市公司對其子公司的控制力較弱甚至失去控制。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務須堅持系統思維,多措并舉,協同發力,久久為功,標本兼治。

一要持續把好“入口關”,為市場健康發展引入源頭活水。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是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微觀基礎。在注冊制改革背景下,各相關部門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切實履行好審核、發行、輔導驗收、現場檢查等環節的監管責任、屬地責任,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二要始終暢通“出口關”,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新生態。人體需要新陳代謝,市場需要激濁揚清。要以退市制度改革為抓手,確保退市新規執行效果,推動那些空殼公司和僵尸企業、重大違法公司及時動態出清,防止“莠草”長期侵蝕“嘉禾”的生存資源。

三要加力加快“補短板”,不斷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強上市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必然要求和必需手段。既要聚焦常態化,通過更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激發和激勵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和管理質量的內生動力和行動自覺,又要聚焦突出問題、薄弱環節,抓緊制定完善一批制度規則,從嚴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推進解決一批重點問題,處置化解一批公司風險。(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工程成效顯著

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創新高說明什么

關鍵詞: 堅持 系統 思維 持續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