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可安全食用
發布日期: 2021-07-12 16:11:31 來源: 中國婦女報

保質期還剩一個多月的進口曲奇餅干,從126元降到12.6元;60元一袋的燕麥片“跳樓價”賣20元;22元一盒的奧地利牛奶只需7元;10元的星巴克咖啡……這些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緣于它們都已臨近保質期,也就是臨期食品。

過去,往往只有對新鮮度要求較高的食品才會打折甩賣;但現在,很多保質期相對較長的食品也“走”上了臨期食品的貨架。臨期食品,顧名思義是指即將到達保質期的食品。正是由于其誘人的價格、豐富的品種,臨期食品也引來了眾多年輕人的追捧,并迅速形成了一種美食新時尚。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查詢發現,微博上,臨期食品熱門話題閱讀量已突破1億;豆瓣網站上“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目前聚集了6萬多人;B站上關于臨期食品的視頻播放量在15萬以上;知乎上“帶你了解臨期食品”的文章有近1萬的熱度;小紅書上關于臨期食品的相關筆記有將近1500篇……據阿里數據統計,每年都有210多萬人在淘寶上挑選臨期食品,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臨期食品的市場規模目前已超過300億元。

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可安全食用,價格低廉是臨期食品爆紅法寶

7月3日上午,北京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嗨特購門店的收銀臺前排著長隊,每個人的購物筐里都滿滿當當。“自從發現了這里,我幾乎每周都要來囤貨。”公司白領曉竹一邊熟門熟路地在貨架上翻找零食,一邊對記者說:“這里的東西太便宜了,臨期對我來說完全不是問題,買回去不僅自己吃,也常和朋友一起分享,很快就能吃光。”

許多人對臨期食品難以接受,往往因為質疑其安全性,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1年發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準》對保質期的最新定義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不必說明或已經說明的特有品質。也就是說,在質保期內,產品是可以正常食用的。而食品專家也指出,臨期食品屬于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符合安全食品的范圍,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根據食品行業“允收期”慣例,大型商超通常拒收保質期已過1/3的國產食品和保質期已過1/2的進口食品。食品上架后若銷量不佳,終端店鋪也會將尾貨退還給經銷商,這些食品就會以極低價格流向臨期市場。而早在2012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就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說,到了保質期臨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顧客并單獨出售。

其實,對于不同商品,臨期的標準也不同。北京市工商局曾明確規定,將處于保質期屆滿日之前指定天數內的食品界定為“臨期食品”,具體標準分為:保質期為一年以上的,如罐頭、糖果、餅干等食品,臨界期為保質期前45天;標注保質期6個月到不足1年的,臨界期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無菌包裝的牛奶、果汁之類;標注保質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如真空包裝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飯等,臨界期為到期前15天;標注保質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如滅菌包裝的肉食品、鮮雞蛋等,臨界期為到期前10天;標注保質期在16天到不足30天的,像酸奶、點心等,臨界期為到期前5天;標注保質期少于15天的,如新鮮牛奶、現做現賣的主食、未滅菌的熟食、未滅菌盒裝豆制品等,臨界期為到期前1~4天。而臨近保質期的進口食品,指進口食品在取得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時一般已超過保質期限2/3時限的食品。

記者發現,在線下,臨期食品經歷了超市“買一贈一”的捆綁銷售、大型商場專門開辟的打折貨架、臨期折扣專賣店遍地開花3個階段;在線上,天貓國際、拼多多均早已上架自營的臨期食品,好食期、甩甩賣等專營臨期食品的APP也相繼上線。記者在淘寶搜索關鍵詞發現,直接將“臨期”寫入店名的店鋪就多達幾千家。其中,銷量排在首位的店鋪擁有150多萬粉絲。在該網店的食品介紹里,不僅顯示了保質期,還能看到與正期食品的價格差。記者打開一款專做臨期食品的APP,“日期越近越便宜”的標語十分醒目,主頁被劃分為2~6折專區,按照保質期倒計時折算價格。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真正敏感的是價格而非保質期,這是臨期食品火爆的真正原因。如果食品日期不同而價格無差別,消費者選購時就會挑最新鮮的;而一旦根據日期形成差異化定價,性價比的優勢得以顯現,每類食品都會找到合適的消費人群。而很多臨期食品的賣點就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買臨期食品并非消費降級,可低價淘寶的快樂“真香”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進口食品規模已超7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食品消費國之一。而淘寶聯合科普中國發布的《臨期消費冷知識報告》顯示,大部分食品在保質期還剩20%~50%的時候,會迎來一波銷售高峰;薯片等膨化食品的臨期效應最明顯,其次是方便面和飲料。這些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臨期食品,加上電商模式的流量屬性,勢必會吸引愛追求個性化、時尚化的年輕人成為其消費主力。

大學生阿琦通過網購臨期食品,大膽嘗試了很多新奇美味的零食,她告訴記者,選擇臨期食品不但能省錢,更大快感來源于“淘到寶了的快樂”。因此,對年輕人來說,買臨期食品并不意味著“消費降級”,價格低不是唯一目標,他們更看重商品的品質,也更享受購買本身的快樂。記者看見,在豆瓣 “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名為“你會覺得買臨期食品丟人嗎?”的熱帖下,很多人表示在多次嘗試后感覺“真香”,“買臨期食品不丟人!”

《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人推薦臨期食品;臨期食品消費群體中,26歲~35歲的占比為47.8%。而如今的年輕人在消費中不講面子和排場,根據自身需要自主判斷、理性購買,花更少的錢享受幾乎同等的質量和體驗,這恰恰也是一種消費觀念的升級。

臨期食品熱賣也是低碳環保新風尚,但食品安全底線必須守好

與以往只把價格作為賣點不同,臨期食品現在更注重倡導商品的低碳、環保性,打出了“拒絕食物浪費”的口號。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00億美元。據統計,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糧食總產量的6%。

臨期食品本是一種產業過剩造成的負擔,處理不當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而臨期食品的出售無疑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不僅減輕了產品的成本損失,更能彌補市場空缺、收獲新的消費群體。所以選擇“臨期食品”不僅成了一種節約糧食、避免浪費的新風尚,還被不少人看作即將成為“百億市場”的新風口。正如一位食品供貨商向記者所言:“原本臨期食品的歸宿是飼料廠和垃圾場,用好臨期資源可以實現雙贏,讓消費者得到實惠,使商家及時止損。”

但因為臨期與過期僅一線之隔,臨期食品的爆紅,也對加強市場監管、商家和相關部門共同守好臨期食品的安全底線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4月29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中明確規定,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這也為臨期食品規范處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有業內人士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規范餐飲企業促銷活動,鼓勵企業在確保食品安全和市場經營秩序的前提下,打折銷售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同時,要針對目前網絡直播營銷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依據《食品安全法》,重點查處無經營資質銷售食品、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銷售標注虛假生產日期或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等違法行為。

關鍵詞: 臨期食品 保質期 安全 食用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