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臉盲”到底是心理作用還是一種疾病?
發布日期: 2021-03-24 14:57:21 來源: 揚子晚報

人事經理介紹過的新同事,在公司再遇見就認不出來,好尷尬;每次出門談合作前,先要對著對方的照片強化記憶,生怕到時喊錯名字……微博上,自稱“臉盲”的網友們越來越多了,和早前的“社恐”標簽有得一拼。不過,分不清人,真的就是“臉盲”嗎?“臉盲”到底是心理作用還是一種疾病?來聽心理醫生聊一聊。

自嘲是“臉盲癥患者”的網友,有點多

如果在微博搜索“臉盲癥”,會發現大概有一半來自對影視圈的吐槽,尤其是一推一大堆新鮮臉孔的選秀節目。“有一說一,我有臉盲癥,現在還沒有分清誰是誰,不過仍然不能阻擋我想看弟弟們的心。”相比認不出在娛樂圈大多數還“沒有姓名”的弟弟妹妹們,這類臉盲還有“進階版”——“看了一小時電視劇了,才能勉強認出男主來!”“外國影視劇,男主換件衣服我就認不出來了。”

另一半自稱是“臉盲患者”的網友,則來自類似的生活經歷,也比較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在網友們的敘述中,過年認親戚可以算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大型“臉盲”體驗,“每次回家過年,喊長輩們都要靠我媽介紹,這是你姑,這是你大爺,這是你二大爺……”職場也是“臉盲癥”的高發場景,有人感慨HR介紹過一次的人,下次在公司就完全沒辦法認出他;有人表示明明和對方聊天很久但就是記不得他長什么樣子;還有人聲淚俱下地描述了每次出門談合作前,先要對著對方的照片強化記憶,生怕到時喊錯名字。

真正的“臉盲”,會連最親近的人都不認得

“那個誰和那個誰,怎么都長得一個樣?”出現這種感覺,真的就是“臉盲癥”了嗎?實際上,真正的“臉盲”,比我們日常感知到的要嚴重得多。

要了解“臉盲”,首先要了解的是我們是怎么認出人來的。在人的大腦半球中,共有五個“葉”, 額葉、頂葉、枕葉、顳葉和島葉。有理論指出,我們的大腦在進行“人臉識別”時,眼睛接收到的刺激往往會先傳到枕葉,接著這些枕葉中的信息會被傳送到顳葉中的梭狀回面部識別區,并在相當于“數據庫”的顳葉中進行搜索和對比,如果看到的信息和人腦“數據庫”中的信息相吻合,人就能做出反應,“哦,這個人是某某。”

世界上有一部分先天性的“臉盲癥”患者,他們看人臉甚至可能是一個平面,只能靠其他特征來分辨,這是在大腦發育早期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擾,沒能發展出健全的面孔視覺認知機制導致的,甚至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但相關研究比較稀缺。

“比較嚴重的錯認、認不出人的情況,更多的可能還是出于神經功能的受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心理科徐治副主任醫師表示,大腦外傷、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中毒等后遺癥,還有癡呆患者,都可能損害到腦部負責“認人”的區塊,“面部識別”功能閉環上的任何一個環節缺失了、出錯了,我們就會出現所謂的臉盲癥狀,這種臉盲可能連最親的人都認不出來,還有可能伴隨有失語等其他功能障礙。

生活中的輕度“臉盲”,大多還是因為“沒走心”

徐治副主任醫師表示,嚴重的臉盲可能因為大腦發生了器質性的病變,而生活中大家自嘲的輕重不一的分不出人的臉盲,則有各種主客觀原因。

現在很多明星對美的審美類似,大眼睛、高鼻梁、還有類似的發型和化妝,記憶的特征點沒有那么多了,一時覺得“撞臉”也很正常;很多人分辨不了關系較遠的親戚,也是與平日里接觸不多有關。

“另外,不同人的認人能力肯定還是有差別的,就像人有高矮個、力氣也有大小一樣,有人大腦記憶、搜索的功能比較強,就會展現出記人的能力比較強。”能力的差異之外,還有個人主觀投入精力的差別,這和記憶的原理也是相通的。“一個人只見一兩面,肯定不熟悉,但如果天天都出現在眼前,不斷地刺激大腦形成記憶,記憶深刻,大腦認出來就不難。但同樣的,一個人經常見面,但自己并不主動去記憶,要‘相認’也是比較困難的。”徐治副主任醫師舉例說,在生活中,有時并不想去記住一些人的臉,也許在電梯的鄰居已見過很多次,仍然并不熟悉,所以會出現在路上與他們相見時,也會“縱使相逢應不識”的情況,這種情況并不是記憶力、認人能力不強,而是主觀上忽略了造成的差異。

強化訓練也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大腦面部識別的功能,但是如果是大腦器質性損傷,很難提高到與受損之前一樣的理想狀態。“現實中,還是很少人會因為臉盲而就醫。”徐治副主任醫師表示,主要還是因為這些只是小困擾,而不是疾病。對這些患者來說,放下手機增加互動增強記憶,更“走心”地去記憶特征點,就能改善“臉盲”的癥狀。

關鍵詞: 心理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