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和孩子溝通,同理心比什么都重要
發布日期: 2020-10-27 10:21:02 來源: 武漢晚報

“你是我媽媽,不要當我老師!”

6歲男孩冬冬終于忍不住沖著媽媽大叫。

不要以為有個當老師的媽媽,孩子就會很聰明很愛學習,當你家里“放”著一個媽媽老師,孩子的體驗就是:崩潰!我失去媽媽了!

在長江健康傳媒上周的《心晴》欄目線上互動中,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淑芳主任發現,很多人會不經意地把工作角色帶到家里,使親子關系變成工作關系。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起點是先回歸做父母,再和孩子換位思考。

媽媽是英語老師,孩子就要熱愛英語?

上小學一年級的冬冬在教室里上課坐不住,拿著橡皮鉛筆也可以自己玩,還“撩”同桌講話,掉頭和后面同學扯皮。“一分鐘都安靜不下來,成天惹是生非,完全不愛學習”,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冬冬媽媽再也淡定不起來。

她對孩子不可謂管教不嚴,冬冬最怕的就是媽媽,媽媽一橫眼一板臉,他就像老鼠見了貓。按照媽媽的規定,冬冬除了完成學校功課,每天必須自己看帶拼音的名著1小時,然后講述給媽媽聽;學英語1小時,背單詞媽媽檢查;練鋼琴1小時……可是冬冬除了玩樂高,對其他的一點興趣也沒有。

“在家被媽媽‘壓榨’,只能上學時放松放松呀。”冬冬嬉皮笑臉:“我從小就沒有媽媽,她對我只有老師的要求,學習學習,考好小學,上好中學,進好大學!有個當老師的媽媽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在學校怕老師,在家怕老媽。好不容易盼到寒暑假,我放假了,我媽也放假了,在家玩玩手機像做賊。妄想用小聰明騙她?那是不可能的,我在學校里那點事兒我媽比我還清楚。”

當英語老師的冬冬媽一直向心理醫生討教,如何讓孩子在學校靜心地學習?

張淑芳主任卻說,一個6歲的孩子,學習不是他的本能,玩才是天性。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職業女性在家庭中要盡量“去角色化”。

張淑芳深有體會:我是個醫生,在家里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繼續當醫生,而淡化了作為妻子、母親、女兒角色的位置,我也經常被家人批評:你看你又開始在家里做醫生了吧?指責我們這樣做不對,那樣不健康,我們被你弄得無所適從了!

“學習,是為了讓我媽媽快樂,為了讓媽媽快樂,我才會學習。”張淑芳接診過一個孩子這樣對她說過。其實,如果孩子的媽媽想跟孩子共情的話,只需要去問:你在學校開心嗎?什么事情讓你不開心了呢?和老師相處有什么問題?小朋友做了什么游戲?

和孩子溝通,同理心比什么都重要

“溝通不僅是要準確地傳達信息,還要傳遞情感,達成心理、感受、感覺方面的交流。”張淑芳說,人只把話講明白、說清楚是不夠的,講話中間還要包含很多的情緒和情感,要恰當地表達出來。

長江日報在2019年6月27日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7歲的河南小朋友余寶寶在武漢香港路地鐵站沖進車廂,而母親被關在車廂門外,以至于與母親走失。在眾多熱情網友的接力幫助下,余寶寶終于與母親重逢。網友放下擔憂的心,但同時,他們也疑惑,為什么記者沒有拍到母女重逢、安撫孩子甚至相擁而泣的畫面?事實是:見到失散女兒后,母親劈頭蓋腦對孩子一陣痛斥!孩子委屈地大哭。

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在傷害孩子。

運用同理心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理解孩子的言語、行為和肢體;第二層境界:理解對方未表達的情緒、情感、動機和思維;第三層境界:給對方此時最需要的東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不在于你說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是你讓對方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這是一種默契,一個痛哭的人,此時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議,也不要你理解他的情緒,他需要的僅僅是安全可以哭訴的環境、陪伴和紙巾。

父母如何培養同理心和孩子“共情”?

1.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價值和優勢是什么,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劣勢和不足,有力量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緒、價值觀和信念,耐心地關注他人,傾聽和感受他人。

2.保持好奇心,遇事多想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性,不否認孩子任何奇思妙想,從TA的視角去分析。

3.在情況很復雜,或者自我理解不足的時候,多用討論的語氣去確認驗證自己的想法。發展同理心,是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豐盛。(記者毛茵)

關鍵詞: 溝通

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