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商網
寺庫“被破產”傳聞背后:奢侈品生意太“奢侈”
發布日期: 2022-01-12 13:45:39 來源: 成都商報

■剛剛進入2022年,就有多家媒體報道了寺庫集團(NASDAQ:SECO)被申請破產的消息。不過很快,寺庫出面回應:經核實,不存在申請破產的情況,公司將保留追責的權利。 雖然否認了破產傳聞,但寺庫如今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寺庫于2017年9月22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格為13美元/股,截至2022年1月7日,寺庫收盤價僅為0.4307美元/股,總市值為3043.01萬美元。紅星資本局還注意到,寺庫在2021年12月20日發布公告稱,由于股票收盤價連續30日低于1美元,已收到了納斯達克的退市警告,或將被強制摘牌。

■曾經的中國奢侈品電商第一股,如今的現狀令人唏噓。寺庫究竟為何深陷困境?

寺庫的2021極其艱難

剛剛過去的2021年,對于寺庫,來自供貨商、員工、消費者的負面消息不斷。就連上市公司財報,寺庫也未能按時遞交,還因此遭到納斯達克警告。

欠款、欠薪,消費者投訴不斷

2021年年初,就有多家媒體報道,一些寺庫供應商未按時收到貨款,被拖欠的貨款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千萬。為了維權,供應商自發組織了多個維權群。為解決欠款問題,寺庫曾以“金融結算”方式償還,所謂金融結算,是指商家貨款以金融貸款形式給到供應商,再由寺庫向金融機構還款。

然而,等真正實施的時候,寺庫又以系統升級為由,一再拖延還錢期限。

2021年8月,多位寺庫員工在職場社交APP稱,公司已拖欠員工工資數日。此外還有部分員工表示,寺庫開始出現公積金和社保斷繳等現象。“寺庫欠薪”也一度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

根據黑貓投訴數據,截至2022年1月7日,涉及寺庫的投訴達8606條,投訴理由主要包括不發貨、不退款、不回應問題等。

財報層面,經營狀況堪憂

2021年11月,寺庫發布2020年財報,這比規定時間晚了半年,也因此受到納斯達克警告。2021年12月,寺庫又發布了未經審計的2021上半年財報。

然而姍姍來遲的財報數據,也再次印證了寺庫如今的窘境。

財報顯示,2017-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寺庫營收分別為37.40億元、53.88億元、68.69億、60.2億元及15.26億元。營收增速從2019年開始放緩,2020年便開始出現負增長:2020年,寺庫營收同比下降12.06%;2021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34%。

從凈利潤來看,根據財報,2017-2019年,寺庫凈利潤分別為1.33億元、1.56億元、1.62億元,凈利潤增速已經開始明顯放緩。

2020年,寺庫開始由盈轉虧。財報顯示,2020年寺庫凈利潤為-8741.7萬元,同比下滑154.07%;2021年上半年,虧損持續,凈利潤為-3982.6萬元。

更為致命的是,平臺的用戶也在大量流失。事實上,從2020年開始,寺庫的新增活躍客戶明顯放緩,用戶天花板就已凸顯。2021年,用戶開始出現大規模流失。據公司財報,2021年上半年,寺庫活躍客戶數為56.89萬,2020年同期為65.87萬。訂單總數也在大幅下滑,2021年上半年訂單總數為144.01萬,2020年同期為175.10萬。

用戶出走、營收下跌、連續虧損,加上負面信息纏身,都指向了寺庫正陷入經營困境。

賽道難

看似高大上的生意,并非好賽道

2010年是國內奢侈品電商起飛的一年,當年市場涌入了走秀網、尚品網、尊享網、品聚網等數十家奢侈品電商平臺。但現在來看,這些曾經的奢侈品電商玩家都已經相繼落幕,奢侈品電商或許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

奢侈品品牌掌握核心主導權

寺庫作為奢侈品行業的垂直電商,其實更多是被奢侈品品牌所“控制”。

奢侈品本身強調夢想價值,而唯有稀缺、神秘、有門檻才能為奢侈品帶來高溢價,因此奢侈品品牌自然不會通過降價或多渠道銷售來降低自身的這份價值。

這就導致像寺庫這樣的電商平臺難以拿到奢侈品品牌的授權,寺庫更多的也只能通過平行進口商拿貨,利潤其實相對微薄。

另外,寺庫更深的痛點在于,通過第三方供貨商在自己的平臺上售賣的奢侈品,常常會出現貨物款式不全、真假信息難以辨別以及售后服務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等問題。

只要奢侈品品牌授權問題沒有解決,寺庫商業模式的痛點就難以解決。奢侈品品牌普遍都不愿通過授權降低品牌價值,所以這便成了一個難以協調的矛盾。

生意本身難以做大

奢侈品屬于低頻、高客單價的特殊商品。對于奢侈品的主流消費用戶而言,他們追求的仍是愉悅的購物過程和尊貴的服務,而這恰好是電商模式欠缺的。

在本就不大的“蛋糕”里,線下門店依然是主力軍,而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近年來也開始發力奢侈品市場,也對寺庫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寺庫的存在感不斷被削弱。

曾經的寺庫或許是行業的幸運兒,但奢侈品垂直電商終究很難做出一定規模。

或許正如數年前劉強東所言:“垂直電商,只有垂直品牌可以存活,不是它的電商平臺有價值,而是品牌有價值。”

轉型難

寺庫其實很早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局限,所以也一直在轉型探索。

嘗試自救,但依舊難撕標簽

2015年,寺庫開始有意淡化“奢侈品電商”概念,嘗試轉型為“線上線下精品生活方式平臺”,專業服務高端人群。

2018年,在成立十周年之際,寺庫表示開始從奢侈品電商向精品生活方式平臺轉型,業務涵蓋寺庫商業、寺庫金融、寺庫智能和寺庫社群四大板塊。

為此寺庫探索了美妝、家居、旅游、汽車租賃等領域,甚至還包括生鮮食品和日用百貨。

但財報顯示,奢侈品售賣依然是公司主要的營收來源,寺庫依然難撕“奢侈品電商”標簽。

對于寺庫來說,為了探索更多成長空間,多元化布局并沒有錯,但這些新業務都早已是紅海市場,寺庫的競爭力明顯不足,自然也收效甚微。

2020年,寺庫又開始在直播領域重點發力,然而很快經歷了一場重大“翻車”。2020年6月,快手“寺庫專場”宣稱成交額過億,但經過調查發現實際上銷售金額僅為912萬余元,數據嚴重造假,最終被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0萬元。

2020年底,寺庫在北京三里屯重金打造奢侈品直播基地,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可容納300名以上主播同時在線開播。

2021年“6·18”期間,寺庫還推出“瓜分2億獎金”活動,效仿頭部電商平臺走“百億補貼”的親民路線,但依舊沒有激起太大的浪花。

無論如何嘗試,寺庫似乎都難以逃離早已陷入的瓶頸。

小結

造成寺庫困境的原因,或許一半來自賽道難,一半來自轉型難。而如今,低迷的股價、難以挽回的企業形象、難以找回的消費者信任,都再次讓這家企業陷入更深的困境之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劉謐

關鍵詞: 平臺 市場 電商 奢侈品 財報

相關內容

?